董佳佳,學校傳媒學院教師,博士畢業于韓國東西大學,山東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動漫節提名中國青年動漫家,曾擔任編劇、導演、技術總監職務,帶領團隊創作動畫電影十余部,分別獲得“美猴獎”“金鷹獎”“金雞獎”“泰山文藝獎”等三十多項獎項。2023年,董佳佳指導學生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數字媒體科技作品及創意競賽中斬獲一等獎。
不畏艱難 砥礪前行
于百般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在踽踽獨行中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是董佳佳從業多年的總結。采訪前一晚董佳佳仍在熬夜剪片,他頂著兩個黑眼圈接受了采訪,打趣自己是個“身殘志堅的老兵”。董佳佳說:“‘熬夜’對于動畫專業來說算是家常便飯,也數不清我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長期的久坐和熬夜使他身體不復當年,但談起“動漫”時,他臉上的疲憊蕩然無存,滔滔不絕地分享著他的創作經歷。
回想起年少時的求學經歷,董佳佳表示,取得學歷不是主要目的,借助更高的平臺讓自己更加自如地創作,力求在專業領域更上一層樓才是他所追求的。在創作中學習,在學習中精進,是他不斷制勝的法寶。正因如此,他才得以攬獲眾多大獎。
當然,“動畫創作”這條路對他來說并非一馬平川。面對逆境,他以鮭魚一般的決心逆流而上,“迎著困難走,困難化水流”是他的信念,也是他克服困難的訣竅。說起逆境,他把人生比作璞玉,而困難則是打磨璞玉的工具,未經打磨的璞玉難成精美玉器,所以他總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回想起至暗時刻,他直言,曾用六年時間打磨一部作品,將高標準嚴要求的創作理念貫徹到作品的每一細節,終將鐵杵磨成了精美的繡花針。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是難以言表的艱辛,六年磨一劍對常人來說或許是痛苦的,但對董佳佳來說卻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光輝歲月”。六年中,他耐住寂寞,砥礪意志,固本強根,為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成功的取得還需“務實”的加持。大學時期董佳佳十分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習之余,他總是將知識通過實際操作化為己用,努力提升自我。生活中,董佳佳喜歡喝茶、書法、養魚,他表示喝茶是為了提神,書法和養魚則是為了靜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都是為更好地創作而服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就勇敢地去做,堅持到底,別在曙光來臨前倒下。”這是董佳佳給年輕人的建議。董佳佳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容易浮躁,人云亦云,喜歡空想,而他認為改變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化想象為行動,在實踐中探索,這樣才能讓個人迅速成長,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言傳身教 頻結碩果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濰坊人,董佳佳在青島工作近十年后選擇回家鄉工作,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但他又說:“一個自帶馬達的人,即使到了安逸的環境中,也是一個不停的機器。”確實如此,董佳佳就是這樣一個自帶馬達的永動機,他入職濰院以來,指導學生團隊獲得了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20多項。
傳媒學院為學生配備‘四年一師’制的專業導師制度,在就讀期間建立以專業導師為主導,高年級幫助低年級的多維主體學習團隊,并引導學生盡早進入課題組、項目組,為以賽促學、產教融合,全面提升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基礎保障。董佳佳表示:“我們團隊建設的分工是要拿實力說話,拿片子說話,拿技術說話,拿作品說話。從專業來說,我們的學科能夠實際操作,能夠實際地服務地方,能夠實際參與到橫向科研和原創作品的創作中去。”
2023年底,董佳佳帶領兩支參賽團隊分別參加了第11屆全國大學生數字媒體科技作品及創意競賽國賽與第18屆中國好創意數字媒體大賽72小時計時賽。高強度的賽事中,董佳佳充分表現出作為專業導師的責任與擔當。他說:“我們之所以能夠獲獎,不僅是因為我們的態度足夠認真,還因為我們的團隊能夠齊心協力。團隊的凝聚力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我們一點點帶出來的。”傳媒學院動畫專業2021級2班學生薛曉雪表示在比賽過程中,董老師全程幫助學生們緩解緊張的情緒,熬夜陪大家一起解決問題,團隊成員在徹夜不眠創作兩天后還在互相打氣努力堅持完成比賽。她說:“那一刻感覺自己無所畏懼,身上充滿了能量支撐著自己義無反顧地往前沖,可能這輩子我都無法忘記。”同行的傳媒學院教師徐滋程也稱贊董佳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鐵人”精神。
“先生不以言教,以身教。”作為一名教師,董佳佳平時也在身體力行地指導學生。董佳佳的專業素質非常高,上課時思路條理清晰,教授的知識也十分硬核,當學生遇到難題瓶頸,他會陪學生一起尋找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法,竭盡所能地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董佳佳經常陪學生一起熬夜制作,指導學生,大到跟片制作,小到表格細節,每一個環節他都要親自過問,而他嚴謹且一絲不茍地作風也感染著學生。傳媒學院動畫專業2021級1班學生楊佳樂說:“董老師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他精益求精,力求將每件小事都做到完美。我在認識董老師之后也慢慢被他的行事作風所感染,找到了以往沒有的動力。”良師似友,董佳佳在關心學生,指導學生的同時,也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學生,就好似一座燈塔,照亮了學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的路。
精益求精 堅持初心
俗話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旁人豈知其中苦。”創作必然離不開肯坐冷板凳的精神與毅力。董佳佳曾將六年的時間放在一個片子的創作上,提及這六年,他的眼神黯淡,卻又在轉瞬中閃過一絲光,他說:“這是我人生的陰影,也是人生的至高時刻,是最沉淀最扎根的時候,它讓我找到了動力。”在這六年里,一環扣一環的工作步驟使他經常忙碌到凌晨三四點,滿身疲憊的他只能在工作室內過夜,這樣的夜晚一周就有四次,不知不覺中工作室的沙發被睡壞了六個……同樣也是在這六年里,學院派崛起,國漫崛起,中國的動畫電影開始在資本市場上活躍起來,董佳佳也從中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方向———中國風創作。
何為國漫?董佳佳說:“國漫是一種文化符號的體現,是一種文化內容的傳播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從來都不只是一句口號,我們要從自己的專業角度,與自己的專業發展捆綁定位,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發展。”董佳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中國風,有黃梅戲經典名段的《西廂記》,京劇的經典名段《三岔口》……他將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讓這些傳統文化以另一種形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然而,在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并無終點可言。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一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漸漸遠離了年輕人,伴隨著動畫作品的孵化,董佳佳也在付出與回報中慢慢摸索到了向下延伸的路徑,他說:“動畫片也好,電影也好,它是一個大眾的媒體,其實更多是帶有產品的屬性,當我做完了這個產品,我應該考慮如何讓它抵達到觀眾的層面,如何更好的讓年輕人所接受。”這也正是董佳佳今后制作的主要方向,從農耕智慧到地方歷史人物,董佳佳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以青少年為受眾群體,制成了趣味化的動畫片,傳播了傳統文化,也讓當代年輕人在興趣中潛移默化接受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現在,董佳佳將視線聚焦到四庫全書,以濰坊本地傳統文化為基本,以動畫的形式傳播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的農耕文明,與此同時,在獲獎作品《竹石》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挖掘“巨嬰”題材,根據地方小戲改編,旨在揭示“巨嬰”這一現象,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
“多實干,少空談;多沉淀,少虛度。”這是董佳佳對動畫專業學子的十二字箴言,但這十二個字對所有的大學生來說都適用。董佳佳說:“現在很多人的時間都被眼前的瑣事、娛樂、無效的信息所占據,要想真正的在本行業內扎根,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花費時間沉淀自己,也不能只是光說不做,處于空想的狀態,我們要有行動力,要從本質上去改變。即使未來的就業方向發生了改變,但這種方法狀態是可以互通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長路漫漫,董佳佳已經堅定了選擇,他將信念如磐,初心如故,心系濰院,助力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也將為中國的動畫事業添磚加瓦。
(景曉滕 陳欣彤)
_Weiyuan news
2024-07-07
2024-07-26
2024-07-26
2024-07-26
2024-07-26
2024-07-25
2024-07-25
2024-07-24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