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menuitem id="7fz2u"></menuitem>
        <samp id="7fz2u"><ins id="7fz2u"><ruby id="7fz2u"></ruby></ins></samp>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progress id="7fz2u"><bdo id="7fz2u"></bdo></progress>
        <tbody id="7fz2u"></tbody>
      1. menu
        close

        《光明日報》刊發學校教師學術文章

        發布時間:2025-08-30

        本網訊    近日,學校美術學院教師楊德永的學術成果登上國家級權威媒體《光明日報》,其研究觀點在“昆侖石刻”學術爭鳴中引發廣泛關注,展現了學校教師在金石學、考古學領域的研究實力。

        8月1日,《光明日報》第8版“學術爭鳴”欄目刊發楊德永的學術文章《“昆侖石刻”年代新證——兼論“廿六”“卅七”釋讀之爭》。文章聚焦今年6月青海新發現的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刻石”這一考古熱點,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教授提出的“廿六年”斷代結論展開學術商榷。文章立足秦簡篆書風格、秦代軍政背景雙重維度,系統論證“卅七年”斷代說的合理性;同時結合蒙恬西征史實,指出秦朝勢力已深入河源地區是秦始皇遣使昆侖采藥的重要前提。通過細致辨析石刻篆法特征與刻痕細節,進一步夯實了“卅七”釋讀的可信度,并對遣使行動的歷史時機作出深度解讀,為該考古熱點提供了全新研究視角。

        8月25日,《光明日報》頭版推出“昆侖石刻”學術爭鳴總結性報道《這個夏天,這塊石頭,這場爭鳴——“昆侖石刻”學術爭鳴階段性回眸》,文中專門引述楊德永的學術觀點。他認為:“石刻之爭之所以成為現象級事件,在于它創造了歷史闡釋的公共場域,當千萬普通人以考古眼光審視歷史時,學術傳播和討論的狀態,與以往相比有了巨大改變。”

        長期以來,楊德永扎根濰坊金石學文化沃土,傳承鄉賢陳介祺先生的金石研究精神,依托學校人文社科學術平臺潛心鉆研,撰寫數十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推文,持續推動金石學與考古學科的跨界交流。此次研究成果獲《光明日報》聚焦,既是對其個人跨學科研究能力的認可,也為學校金石考古相關研究方向積累了實踐經驗,為學校人文社科領域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

        (文:王夢琪    編輯:莊夢琦    審核:邊洪燕)


        關注我們

        • 微信公眾號

        • 濰院小程序

        阿娇13分钟无删减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