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原本熱鬧的校園忽然安靜了下來,但個別實驗室和教室中仍不乏忙碌的身影。記者經過實地探尋得知:原來多個學院正精心組織學生暑期留校備賽呢。
實踐案例讓課本上的知識不再冷冰冰
明正樓三樓的實驗室是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的電子技術實驗室,18位學生和學院李秀圣、商勇、高娟娟、張魯筠等6位老師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做準備。據指導老師李秀圣介紹,“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是面向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目的在于推動高等學校促進信息與電子類學科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的活力與潛力。
18位同學當中只有2020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班的宋宗琪和張德林是大一的,相較于已經有一定專業知識儲備、甚至有大賽經驗的師哥師姐來言,他們在專業知識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從我們進實驗室到現在,學長學姐和老師們對我倆都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授一些基礎知識,幾天時間下來,我們對一些軟件和硬件的編寫與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宋宗琪眺望著遠方,臉上堆滿了滿足的笑容。
2019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郭立東也報名了此次大賽,他正緊鎖著眉頭翻閱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筆記本上有從網絡上搜集的資料,有老師說的注意事項,有自己畫了一遍又一遍的電路圖。“運放的失調電壓這一塊還是不太掌握,得多加練習才行。”他小聲說道。和郭立東同班級的黃飛翔,是這個小組的組長,除了平時的各項實驗任務外,他也在無形中擔起了協調組內各項事宜的職責。“有的時候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比如在器件的選擇方面,小組內有時會出現不同的想法,這時候我就會帶領著大家拿出數據做對比,看哪一種更適合實驗的操作。”黃飛翔說道。
指導老師商勇認為電子設計大賽可以與教學活動實現“雙促”。一方面,課本知識為大賽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備賽過程中涉及到的軟件、硬件的相關知識,可以運用到教學中,“這些實踐案例可以使課本上的知識不再那么冷冰冰”,從而使課堂更加生動靈活。
“留校的18位同學中大一、大二、大三的都有,大一的學弟學妹們的理論知識肯定要弱,這樣在備賽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以老帶新’的氛圍,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傳統,這對學院各方面的發展影響也是深遠的。”指導老師高娟娟說道。張魯筠老師也認為,在大賽設計過程中對團隊協作和心理素質的要求非常高,學生們必須具備團隊精神和較強的心理素質,“這些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非常有意義。”
得獎從來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為在“山東省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取得好成績,計算機工程學院也組織了40位同學暑假留校積極備戰。學院孟凡樓、王磊、陳春雷、劉洋、高永存、韓立軍等多名教師組成的教師指導團隊,分成大數據和HTML5應用2個組,利用假期時間對學生們進行大賽輔導。
這是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教育廳、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聯合主辦的面向全省高校計算機與信息專業在校大學生的年度性賽事。2019級軟件工程專業的王大偉是第一次參加這個大賽,“我們組內各有分工,有寫爬蟲數據的,有負責可視化的,有承擔數據分析任務的。”他是大數據組其中一個小組的組長,也是實驗室的“常駐嘉賓”,實驗室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給學弟學妹講解問題的身影。提到留校備賽不能回家,2020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馬鈺恒說:“其實主要還是對這個的喜歡,因為喜歡,所以疲憊感會被喜悅感代替。”他從高中時期就展現出對計算機的熱愛之情,所以到了大學,他憑借著強烈的求知欲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在老師通知大賽報名時沒有絲毫猶豫踴躍參與。
“雖然拿到名次值得慶賀,但得獎從來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想要學生在備賽過程中得以成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閱歷才是我們的目標。”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指導老師韓立軍老師說道。劉洋老師認為,以大賽促教學也不失為備賽、參賽的主要目標之一。此次計算機學院暑期留校備賽的總負責人孟凡樓老師表示,通過學生參賽,可以提升學生能力和老師的教學水平,也可以在備賽過程中查缺補漏,“以點帶面”推動學院各項工作的開展。
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和創新靈感
多年來,經濟管理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金融創新大賽、山東省大學生科技節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運營管理大賽等類大賽,并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期在下半年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運營管理大賽和全國大學生金融創新大賽取得佳績,經管學院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進行準備。經過與教學實踐基地相關單位的溝通,2018級經濟與金融1班的羅煜智和劉梅兩位同學進入中國民生銀行濰坊分行,2019級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陳雪等5位同學進入中國銀河證券濰坊分公司進行學習和實踐,充分踐行學以致用,實干興業的指導思想,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和創新靈感。
7位同學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增強了實戰的能力;樹立了實干的作風;激發了創新的潛力。通過實習,同學們不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證券公司的業務,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明確了未來的大學規劃。劉梅說:“參加實習得到的不只是一張單薄的證明書,更重要的是從中得到的成長和領悟,在各種真實業務活動中,我們能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還能認識志同道合的伙伴,處理問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對于下半年的互聯網金融大賽和金融創新大賽,老師們紛紛表示,相信同學們通過實踐具備敢于去突破痛點難點,迎難而上的闖勁;擁有提升自我專注力和定力的干勁;追求創新發展,不斷超越的創勁。相信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學子定能再創佳績!
博士團隊一對一打造復合型人才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數十位學生與多位指導老師自7月21號開始了正式的備賽歷程。記者了解到,學院領導班子多次討論協調,為比賽提供了場地支持、資金支持和比賽訓練支持。王文成、刁修睦、杜德、臺流臣等指導老師要帶領著學生們參加四類不同的大賽,一是智能機器人方向的大賽,二是電子設計類大賽,三是物聯網技術類競賽,四是“西門子杯”的挑戰賽。為了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老師們加班加點為學生講授大賽所需知識,在一次次實驗指導中讓學生們取得進步。
其中,王文成、吳小進、杜德等老師組成的全國機器人大賽指導教師小組在2021年4月份就開展了比賽的準備工作。在2021年5月份進行了比賽動員和選手選拔,從報名的近20支隊伍中挑選出6支隊伍,主要參加8月份中國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賽、中國高校機器人創意大賽、中國機器人大賽和國際自主機器人大賽。其中前3項均為國家競賽排行榜A類賽事,且上述各項賽事均為我校第一次參賽。“主要目的為引導和激勵學生弘揚創新精神,促進我校機器人工程等專業的發展,助力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為我國培養大量“能動手”、“敢創新”、“可協同”的復合型人才。”王文成老師說道。
工科實驗樓電工電子工程訓練實驗室里,刁修睦老師正在為15位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的學生教授相關知識。他與杜德老師均認為,這項賽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潛力,對于學科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想家是肯定的,但是在學校備賽能收獲更多。”2020級自動化(車聯網)專業的張英琪是備戰“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的15位學生中唯一的女生,在小組分工中,她負責報告的編寫,由于知識儲備相對欠缺,她收起想家的情緒,奮起直追,她告訴記者:不能拖了學長們的后腿。
臺流臣老師帶領9位同學在知新樓3樓實驗室為即將到來的“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和“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做準備。“這兩項比賽含金量很高,自然對學生能力和實驗室設備的要求都很高。”臺流臣老師為記者介紹到。但實驗室現有的條件有限,一些設計做出來沒辦法驗證其正確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核心操作的完成。針對這一類現象,信控學院與濰柴產業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預計明年雙方可以共同備賽。許多大一、大二的學生還提前自學大三的專業課知識,在學院教學中形成了一種力求上進的氛圍。此外,在臺流臣等博士的倡議下,學院還開設了“第二課堂”的小班制教學模式,學院的博士團隊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臺流臣博士表示,雖然條件受限,但他們會在這一次比賽中積蓄力量,為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光時刻源于晨興夜寐的反復打磨
7月21-22日,第九屆山東省師范類高校學生從業技能大賽在青島舉行。由于大賽時間的調整使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參賽選手和指導老師一時間分身乏術。在備賽的沖刺階段,學生一邊復習期末考試一邊備賽,指導教師一邊忙碌監考閱卷一邊指導大賽。進入暑假,指導教師放棄休息時間,對學生進行了10天的集中式訓練。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李紅梅、鐘希高和尹海燕三位指導老師,為了指導4位備賽的選手,可謂晨興夜寐、廢寢忘食。學生們的每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無論是導入的方式、講課內容的選擇,還是教態、甚至語速、語氣,哪怕是講課時的一個眼神,課件中的一個字,指導老師們都要和參賽學生一起精心打磨。每位參賽選手的稿子,幾乎都要改到20遍以上。臨近比賽,鐘希高老師還組織學生進行大賽全真模擬練習,嚴格按照大賽的流程模擬訓練。鐘希高老師白天組織學生模擬試講,晚上給學生講解答辯環節的答題技巧,面對高強度的訓練,他還經常為學生做心理疏導,保證學生以最好的狀態投入比賽。
“苦心人,天不負”。在本次大賽中,文學院4位選手從來自全省47所高校763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全部獲獎,斬獲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選手邢向英說:“大賽帶給我的絕不僅是獲獎證書,我收獲更多的是成長。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也不會忘記老師與我們并肩戰斗的日子。”一等獎獲獎選手張靖涵說:“從初稿到詳案,再到逐字稿,指導老師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幫我修改、潤色。我收到過鐘老師凌晨一點發的語音信息,也接到過鐘老師凌晨兩點修改過的講稿。這個備賽的過程,讓我真切感受到教師的無私奉獻,也讓我懂得: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
“給學生一碗水的同時,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是師德的一種崇高體現,這里的水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老師們用自己的愛照亮著學生們求知的路,這條路注定艱難,但不會缺失溫暖。濰院學子也會用老師傳授給自己的價值觀對待未來的每一次挑戰,他們銳意創新,堅強果敢。
(記者:商夢茹 編輯:徐安娜 編審:張克剛 終審:韓永忠)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