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富華國際會議中心北海廳燈光璀璨、氣氛熱烈。濰坊學院濰柴產業學院揭牌儀式在這里舉行。中共濰坊市委副書記、濰坊市人民政府市長劉運,濰柴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海華,濰坊學院黨委書記李東、校長馮濱魯,濰坊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富,濰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鞠俊海,濰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杜全平,濰柴集團黨委副書記馬常海出席儀式,并共同為濰坊學院濰柴產業學院揭牌。
劉運在講話中指出,濰坊學院、濰柴集團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是兩家立足良好合作基礎、搶抓發展機遇共同作出的選擇,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必將對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全市產業升級突破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與濰柴集團合作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濰坊學院擴大開放辦學的新探索,是推進校企融合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有效路徑和重要載體,是學校全方位服務濰柴集團的實際行動。”李東在致辭中說。
2020年7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引導高校瞄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增強辦學活力,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并于2021年1月正式啟動現代產業學院培育建設工作。
副校長丁子信說:“學校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貫徹落實教育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具體實踐,更是我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重要舉措。”
做好頂層設計,打造一流產業學院
自今年1月份開始,我校正式啟動了現代產業學院籌建工作,并將其列為2021年學校重點推進工作。
學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安排現代產業學院籌建事宜,成立了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工作專班,積極與相關企業和行業溝通聯系,同時也積極同省內外高校和企業進行交流學習,了解產業學院建設的模式和相關事項。本學期開學之后,學校領導李東、丁子信、朱猷武多次帶領教務處、發展規劃處、招生就業處以及相關二級學院,到濰柴集團、歌爾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座談,全面對接。
李東在談到產業學院建設時多次強調,濰坊學院與區域支柱型企業,強強聯合共建產業學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一定舉全校之力把它打造成高層次的一流的產業學院。產業學院作為新生事物,一定具有全新的、顛覆式的辦學形態和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建設一定要做長遠設計、宏觀規劃。在產業學院建設中,一定要做到理念新、定位高、措施實、行動快。要把產業學院建成應用型學科培育推進中心、科技創新與研發基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各類資源匯集匯聚的平臺。
經過多輪磋商,4月24日,我校與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合作共建濰坊學院濰柴產業學院;同時與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歌爾科技產業學院。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產業學院的辦學主體,充分把握國家深化產教融合帶來的重大機遇,按照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要求,在學校相關專業和企業相關產業基礎上建設辦學理念先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度產教融合、全面校企合作、雙方共建共管的現代產業學院。
堅持育人為本,創建人才培養品牌
現代產業學院的基礎功能定位就是人才培養。經協商,濰柴產業學院2021年設置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智能控制)兩個專業,以校企共建專業的方式列入夏季高考招生計劃。2021年共計招生100人,每個專業50人。同時計劃下學年開始,從我校相同和相近專業大三、大四的高年級學生中,采用選拔的方式補充部分生源,進入產業學院學習。
學校與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商定,將我校歌爾科技學院更名為歌爾科技產業學院,更名后的歌爾科技產業學院培養全日制本科學生,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雙方確定2021年在產業學院設置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以校企共建專業的方式列入夏季高考招生計劃。2021年共計招生80人,每個專業40人。同時保留歌爾科技學院原有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應用電子技術三個專科專業招生,招生來源方式不變。同樣,計劃下學年開始,從我校相同和相近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中,采用選拔的方式補充部分生源,進入產業學院學習。
“入選的同學進入產業學院學習,一年后,經評價合格的畢業生,濰柴集團將提供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并簽訂勞動合同。畢業意味著立即就業,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濰柴集團一般都是招聘碩士、博士研究生,即使是招聘本科生,通常也僅限于985學校的畢業生。”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2018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劉智超,聽完進入濰柴產業學院學習專場宣講會后說。
校企雙方高度重視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據負責與濰柴集團對接的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長春介紹,教務處、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與濰柴集團人力資源部及濰柴職業大學多次對接,圍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逐一展開研討。在多次技術溝通的基礎上,雙方先后進行了4次正式對接商談,確定了以培養具備較強的工匠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服務高端制造裝備業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
據悉,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濰柴產業學院提出了“211”新培養模式,即2年的學校內通識與學科基礎教育,前一個“1”是指校企雙方聯合理實一體培養1年,后一個“1”是指在濰柴集團實踐1年。
在課程體系上,校企雙方共建了集學習領域與專業主干課程、實踐課程相統一的新課程體系。其中9門主干課程中增加產業特色課程2門,增量占2/9;在實踐課程體系中,更是大幅度借鑒了濰柴產業教育特色,突出現代高端動力產業工程實際的46學分,使實踐總學分增加到50學分,理實一體化課程安排了8門19學分;開發了崗位見習、跟崗實習、畢業實習相銜接的新企業實習標準,實施以產業與校內教師聯合指導、產業教師為主的新導師形式;以企業產業實際課題進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培養造就高質量的新機械專業人才。
“企業承諾為產業學院的每位經評價合格的畢業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同時,也允許產業學院畢業生考研深造或根據自身意愿選擇其他就業方式。”王長春說。
雙主體辦學,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產業學院通過雙主體辦學,將實現專業共建、師資共培、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成果共用、共同提升的產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對學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將起到強有力促進作用。”教務處處長姜軍生說。
據教務處副處長侯金奎介紹,產業學院的建設,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外,還包括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開發校企合作課程、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等6項任務。
產業學院根據自身職能定位和發展需求,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校企雙方共同組建產業學院教學團隊,各自選派高素質師資和技術骨干人員進駐產業學院,建立校企人才雙向互派、互兼機制,產業學院實施產業教授(導師)特設崗位計劃,聘請企業技術管理骨干擔任產業教授(導師),將產業學院建設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產業學院將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依托,積極推進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引領帶動相關專業探索建立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將企業生產經營標準和環境引入教學過程,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實施聯合培養、訂單培養,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學校和企業都加大對產業學院設備設施建設力度,統籌各類實習實訓教學資源,建設兼具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功能的校企一體、產學研用協同的大型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一流的工程實訓實踐中心,提升產業學院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校企雙方將不斷整合資源,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關鍵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建設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實現高校知識溢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學科研任務,共享研究成果,產出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競爭力。大力推動科教融合,將研究成果及時引入教學過程,促進科研與人才培養積極互動,發揮產學研合作示范影響,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校長馮濱魯表示,學校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圍繞企業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設置專業,建立融人才培養、工程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將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著力打造人才培養品牌,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記者 張丹琳)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