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濰坊學院教師和科技工作者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后,深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以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切實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加強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積極貢獻。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梅霞談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作為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任的高校教師,我感到很振奮。習近平強調,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加強教學科研力爭突破外,還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費心思,求實效。作為碩士生導師,時刻不忘總書記囑托,傾心帶好學生,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對本科生也要啟發他們主動探求真理、勇于創新的自覺意識,創造條件讓他們加入老師的科研項目,把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創新意識陣地前移。
科研處科技管理科科長張百雷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轉變作風,提升能力,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人員從繁瑣和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作為學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教導,學習總書記關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國家科技改革政策,牢固樹立為科研人員服務的思想,簡化工作流程、減少審批環節。要加強科研管理制度的規劃和改革,在部分科研項目中實行經費包干制和科研誠信承諾制,在經費預算和開支中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在績效分配中更多地體現科研人員的創造價值。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有管理就是服務意識和換位思考意識,習近平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對科研人員來說,時間非常寶貴,為此,科研處各科室在安排工作時一直注意加強工作協調,統籌考慮,盡量把事情合在一起安排,讓科研人員少跑腿,能一次辦好的一次辦好,努力為科研人員創造和諧溫暖的工作環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為廣大教師提供高效、暖心的服務,讓廣大科研人員將更多精力用在科研上。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自動化教研室主任王文成談到: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的講話,我深受鼓舞,深受感動,特別是總書記提到的“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話語,使我深刻體會到黨和國家對科學技術發展殷切期望,增強了我們新工科專業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時刻用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把講話精神轉化成推動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強大動力。以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智能控制實驗室為依托,不斷建設高水平創新團隊,積極推進科研創新與成果轉換,勇于創新、頑強拼搏,助推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基礎教研室主任魏文慶談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使我深刻感受到一系列的政策導向,夯實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系列的重大創新成果,展示了國家科技實力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一系列的激勵和關愛措施,將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更加堅定了我們對國家目前在世界經濟低迷與我國產業發展變革歷史性交匯期突出重圍,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信心。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襲來時,我正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訪學,深刻體會到了每位公民都離不開強盛國家的支撐,更體會到國家只有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才能夠在疫情防控和決策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創新不問出身,我們機電學院新型結構與功能復合材料團隊將繼續堅持發揮自有優勢,積極爭取與國字號平臺資源合作,組建大協作共同創新團隊。目前,我們團隊實質性參與推進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微小衛星空間柔性對接機構試制、飛行器舵面力學性能測試裝備試制,團隊成員將會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科研豪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努力為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未來涌現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技術貢獻一份力量。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教研室主任陳曦談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之后,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今后奮斗的方向。我們應當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聯系到一起,將研究方向與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聯系到一起。在新冠肺炎的戰役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時代賦予的挑戰,他們肩負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作為一名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我既被鐘南山院士等科技人才榜樣的力量所感動,也認識到我同樣也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針對新冠肺炎中出現的“信息疫情”等情況,這一段時間我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地進行健康傳播、如何治理網絡謠言。一滴水唯有融入海洋才不會干涸,一個人唯有和國家、和時代緊密相聯才能真正做出有意義的事業。我們的論文要寫在祖國大地上、我們的理想要聯結國家命運、我們的科研要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中。
(編輯:新聞中心 文:徐安娜)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