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4月16日,身處全國各地的濰院師生齊聚超星、微信等平臺,同上一堂愛國主義思政課。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子林為師生們帶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體悟和踐行愛國主義》的網絡課程。我校20000余名師生同時在線觀看課程視頻,并在討論交流平臺開展了在線討論。
本次課程作為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的一項學習內容,黨委書記孫文亮,黨委副書記、校長馮濱魯,黨委委員丁子信、馬茜華、朱猷武、趙光強、王旭升在行政樓會議室觀看。中心組成員還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愛國主義的論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內容。
課程中,張子林從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透過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我們看到了什么,全民戰“疫”詮釋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戰“疫”中的愛國主義體現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四個方面進行了生動講解。這堂課,把疫情防控當做思政課的生動教材,有深度有熱度更有溫度,引發了師生的強烈共情共鳴,更激發了師生的家國情懷、愛國熱忱。
觀看完課程后,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勇表示,愛國主義不僅是具體的,而且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要把愛國主義的情感自覺轉化為實際行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每一名思政課教師學習英雄楷模的感人事跡,就是要明確自身擔負的政治和歷史責任,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上好網課并當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真正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每位思政課教師要把自己的工作生活與社會發展、祖國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緊相聯,永遠心系祖國,永遠深情愛著偉大祖國這片土地。
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郎益偉認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黨、國家和人民的一次大考。這次大考,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精神,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效率、中國擔當、中國精神。作為基層黨組織,要進一步加強責任擔當,既要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中,組織開展好相關工作;又要著眼于長遠,以抗“疫”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組織師生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凝聚起更加強大的力量,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為學校建設、祖國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生物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馮道俊認為,這場戰“疫”,讓我們看到了黨和國家始終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價值理念,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看到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擔當、奉獻、奮斗、團結的抗疫精神,必將激發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必將進一步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真正做到“兩個維護”。
法學院學工辦主任王秀慧說,通過課程,進一步理解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政治優勢,深刻感受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信念召喚。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中,“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的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信仰的力量。無數的90后、00后的青年人在這場戰疫中成長,展現了他們的使命與擔當。
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團總支副書記馬永生說,以醫護人員為代表的抗“疫”英雄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還有戰勝疫情最最重要的因素——人民群眾的全力配合,這些都是我國制度優勢的體現,所以相信經此一“疫”,全國人民將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必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與話題討論的同學對“同上一堂愛國主義思政課”的學習體會深刻,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陳凱璐說,疫情當前,一面旗幟引領一群“硬骨頭”夙興夜寐的奮斗;一群平凡人義無反顧的迎難而上,鑄就起了不平凡的中國力量;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大量生產輸出抗疫物資,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弘揚民族精神,用行動詮釋使命擔當。
文學院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朱軍羽說,在這場疫情的“遭遇戰”中,我們應該去反思,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沒有一個大人不曾是孩子,沒有一個孩子不會長成大人。這一次,站在祖國偉岸的身軀后,我們見證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吾輩成人在即,亦當擔起肩上之責,抒寫屬于我們時代下的斑斕畫卷。
歷史學院2019級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生商夢茹說,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醫護人員猛沖一線,做了無畏的逆行者;有人堅守后方,為一線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還有人化身物資的募集員、采購員,從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為祖國輸血。我們青年更要擔負起身上的重任,積極踐行愛國主義,堅持不信謠不傳謠,為打好疫情阻擊戰而努力。
信控學院2018級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張錦濤說,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有溫度有力量有擔當的偉大祖國,愈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們要用讀書汲取力量,用拼搏獲取價值,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奮斗。
(編輯:新聞中心 文:王珍)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