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3日-17日,由山東省教育廳主辦,我校承辦的“2019年泰山學術論壇—摩擦學與表面工程技術專題”和“2019年泰山學術論壇—設施漁業健康養殖專題”論壇分別在濰坊舉行。
泰山學術論壇是山東省教育廳主辦專門討論交流科教問題的組織形式,以“泰山學者”建設工程為主要依托,以學術講座為平臺,促進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本次是我校第一次同時承辦兩個泰山學術論壇專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劉維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首席專家陳蘊博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水產學會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濰坊市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太福,濰坊市市委組織部副縣級干部盧建偉,校長馮濱魯教授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副校長趙光強教授主持。會上宣讀了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利茲大學新興技術學院主席安妮·內維爾教授發來的祝賀信。國家特聘教授等國內外1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和工程師、部分兄弟高校代表、我校相關學科教師以及學生代表400余人參加了學術論壇。
泰山學術論壇摩擦學與表面工程技術專題于13日-15日召開。本次論壇就摩擦學與表面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最新和實用技術及前沿發展趨勢進行探討與交流。會上,劉維民院士作了題為“高技術裝備潤滑油脂與潤滑技術”的報告,主要闡述了摩擦與潤滑的作用、高技術裝備潤滑材料技術的重要性、我國潤滑油脂技術的短板及潤滑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我校李永勝教授的沖擊活塞報告引出了高端鑿巖裝備中的沖擊活塞在工作過程中的摩擦與潤滑問題;山東大學慈立杰教授、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教授/山東科技大學崔洪芝教授、英國利茲大學王悅昶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宋曉國教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孫永興教授、山東理工大學宮本奎教授、山東大學朱瑞富教授、青島理工大學王優強教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渠紅偉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蔡和平教授分別圍繞當前熱門的石墨烯材料的功用、制備及在摩擦領域的應用前沿動態,耐腐蝕材料高通量制備關鍵技術等問題作了前沿學術報告。與會企業代表、教師和學生與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論壇期間,校長馮濱魯教授專門會見了陳蘊博院士,圍繞學校目前機械類專業建設、材料學科發展等進行了深入地交流,陳院士對我校學科專業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并表示將大力支持學校教師學術研究和發展。部分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考察參觀了我校機電工程實驗室、山東天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與企業家分別就摩擦學與表面工程技術最新動態及未來發展,以及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泰山學術論壇設施漁業健康養殖專題于15日-17日召開。本次論壇以產學研結合的多邊技術交流為主。會上,陳松林研究員作了題為“半滑舌鰨分子性控與高產抗病良種選育”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軍研究員“循環水養殖水環境調控養殖技術”從養殖設施層面匯報了國內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設計思考技術參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雷研究員“基于組學大數據的精準水產養殖”報告從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方面,對養殖水產品的可溯源體系及未來精準水產養殖提出了大膽的判斷和設想;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中國海洋大學萬敏教授、中國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朱亞平副會長分別圍繞自己研究領域中的現實問題、研究意義及成果進展作了前沿學術報告。論壇期間,部分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分別對設施漁業領域前沿和關鍵技術熱點進行深入探討,就設施漁業健康養殖的產業動態及未來發展,以及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充分交流,并給出了寶貴建議。
多年來,我校堅持開放辦學,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主動對接“藍黃”國家發展戰略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深入實施服務濰坊行動,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為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和濰坊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能夠成功申辦本屆泰山學術論壇兩場專題,與學校在兩個學科領域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我校李永勝教授主持的“高速鑿巖沖擊鉆機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入選2019年度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以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為骨干的“高效水壓鑿巖機械研究團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時學校非常重視設施漁業學科的發展,充分發揮“產、學、研”方面的特色優勢,先后成立了山東省萊州灣海洋動物健康養殖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和現代設施漁業研究院,組建起現代設施漁業健康養殖科研創新團隊,我校于海瑞博士主持科研項目入選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中科院“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工程”戰略先導A類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本次論壇為我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交流平臺,為汲取高層次的研究成果、培植新的學術生長點、提升學校研究水平提供了機會,增進了我校教師與國內外專家的學術交流與聯絡,對學校科研發展和學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編輯:新聞中心 文:徐安娜/陳紅梅/高峰濤)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