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21日,山東省教育廳《戰線聯播》欄目,對學校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大思政” 育人體系建設,通過將思政教育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覆蓋面與實效性的做法進行了推介。
濰坊學院: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大思政” 育人體系建設
濰坊學院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數字化技術,以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和提質增效為目標,以重構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為著力點,通過技術賦能,構建起貫通校內校外、聯動線上線下、覆蓋課內課外的綜合性“大思政”育人體系。
一、數字技術重塑實踐育人新模式
依托本地資源開發“數字化思政地圖”,構建全域覆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一是系統集成“數字化思政地圖”。學校聯合政府、企業、社區、博物館等多元主體,將濰坊及周邊傳統文化與歷史傳承、紅色文化與革命教育、科技創新與工業實踐、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等多領域資源整體納入,繪制交互式、可視化的“數字化思政地圖”,學生可依據自身興趣、專業需求與成長目標,在線自主規劃多條主題鮮明、層次豐富的實踐路線,拓展思政實踐教學的時空邊界與內涵深度。二是打造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依托虛擬仿真技術,還原校史館、濰坊文化名人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實體場景,開發“云端校史展”“云端名人館”“虛擬紅色之旅”等數字化思政特色項目,打破傳統院系壁壘,整合思政教學資源,實現跨學科、跨領域、跨平臺的開放共享,形成虛實融合、協同互補的文化育人生態。三是突出學科差異定制專屬功能模塊。文科類虛擬場景聚焦敘事邏輯與情感共鳴設計,通過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手段深化價值引領與思想浸潤;理工科類虛擬場景強化操作實踐與邏輯思維訓練,植入真實工業數據、工程任務與科研案例,促進知行合一、理實交融,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與育人實效。
二、技術驅動構建協同育人新體系
以技術為紐帶,貫通區域、校內、資源三大維度,系統構建協同高效、縱向銜接、橫向融通的思政育人共同體。一是推進區域校際融通。學校將數字化建設深度融入濰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全面支撐“拔尖創新人才K12貫通培養實驗基地”與“云端學校”建設,打破校際壁壘與空間限制,形成“空間融通、校際協同、多元聯動”的智慧教育新形態。二是促進校內學科融合。充分發揮美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傳媒學院等跨學科集群優勢,系統梳理、深度挖掘濰坊本地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水墨畫數字化創作、紅色故事動畫改編等創新形式,將靜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數字內容,推動紅色文化在數字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了思政課教學資源庫,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價值引領力。三是實現優質資源融匯。學校對紅色經典文獻、珍貴歷史檔案、革命遺址資料等進行全要素數字采集、系統性梳理與聚合式重構,打造集“資料查詢、互動學習、在線研討、虛擬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文化學習平臺。依托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動態識別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特點與興趣偏好,實現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思政教育的精準性、時效性,為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資源保障。
三、技術賦能打造課程育人共同體
堅持數字賦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以系統化、平臺化思維整體推進課程育人共同體建設。一是共建跨學科團隊。組建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多學科骨干教師共同參與的“大思政”育人體系研究團隊,通過跨學科研討、集體備課等形式挖掘各專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同時搭建資源對接平臺,依據教師專業特長與教學需求,精準匹配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合作意向,優化跨學科協同育人環境。二是深挖課程思政元素。秉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原則,在機械、信息、自動化等理工科專業率先試點“人工智能+專業+思政”融合課程,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濰柴動力、歌爾股份等企業實訓案例進行分析,提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要素及其邏輯鏈,構建跨學科思政知識圖譜,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圖譜的精準映射與深度融合,為課程思政建設樹立標桿、提供樣板。三是數字賦能打造融合生態。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有效促進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學的縱向貫通與橫向協同,初步形成“思政+實踐+技能”一體化育人鏈條,“AI為器、育人為本”的融合生態初步成型,確保價值引領貫穿專業教育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的內在統一。
(文:王鋒 高海杰 編輯:桑國粹 審核:王珍)
_Weiyuan news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