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menuitem id="7fz2u"></menuitem>
        <samp id="7fz2u"><ins id="7fz2u"><ruby id="7fz2u"></ruby></ins></samp>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progress id="7fz2u"><bdo id="7fz2u"></bdo></progress>
        <tbody id="7fz2u"></tbody>
      1. menu
        close

        科技日報:“推動量子技術在更多產業領域應用” ——濰坊學院瞄準“高精尖”發展特色學科

        發布時間:2025-08-06

        本網訊  8月6日,《科技日報》以《“推動量子技術在更多產業領域應用”——濰坊學院瞄準“高精尖”發展特色學科》為題,對我校量子技術團隊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再到建立全鏈條研發平臺,推動產業化發展的做法進行了報道。


        “推動量子技術在更多產業領域應用”

        ——濰坊學院瞄準“高精尖”發展特色學科

        對于山東康達永創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市場開發部經理戴鵬鵬而言,量子技術“看得見、摸得著”。“精密傳感器是我們的產品之一,但此前一直面臨著微弱信號放大的難題。”戴鵬鵬說,濰坊學院量子技術團隊基于數字鎖相放大器的微弱信號放大與檢測技術展開研發,實現了強噪聲背景下對微弱信號的檢測突破,解決了這一難題。

        這是濰坊學院量子技術團隊創新成果應用的最新案例,也是該校作為地方性高校在學科競爭中實現突圍的一個縮影。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濰坊學院量子技術團隊所在的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了解他們的創新故事。

        擁有大規模實驗設施

        記者見到濰坊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曹連振時,他帶領團隊正在攻關山東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基于光子多自由度調控的高維光量子門的實驗與應用研究”。此時,實驗已進行到關鍵時刻。提升量子計算性能、提高量子精密測量精度、增強量子器件效能是團隊的三大目標。

        近年來,基于量子糾纏開展的應用研究不斷深入,已廣泛涉及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具備顛覆性算力的量子計算以及具有更高精準度和靈敏度的量子精密測量等眾多領域。曹連振和同事們正在做的就是將量子糾纏帶到產業和生活中。

        在濰坊學院,依托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建立的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院,是山東省高校中最早設立的專門從事量子信息理論、實驗與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

        近日,記者走進該研究院光量子信息與調控特色實驗室(以下簡稱“光量子實驗室”),看見飛秒激光器、符合計數系統、光場調控系統等眾多專業設備。這些設備配合眾多光學組件,共同構成了實驗室里的光量子糾纏實驗裝置。

        “在山東高校中,光量子實驗室目前擁有著規模最大的光量子糾纏實驗與應用設施。”曹連振說。

        如今,在量子技術研究領域和糾纏光源制備技術與應用方面,濰坊學院量子團隊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2008年,該團隊所在的實驗室制備出當時世界上亮度最高的三光子糾纏源;此后,他們又制備出高品質四光子—八比特糾纏源。2024年,該實驗室制備出六光子—十二比特超糾纏源,并成功實現量子門的隱形傳送。

        建立全鏈條研發平臺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后來到濰坊學院工作的楊陽,對光量子實驗室感情深厚。楊陽告訴記者:“這個實驗室設立于2006年,是山東最早的光量子糾纏實驗室。”

        當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濰坊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老院長逯懷新,聯系到當時剛學成回國不久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潘建偉的幫助下,濰坊學院的量子技術研究平臺逐漸建立起來。

        曹連振說,在技術層面,光量子實驗室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團隊的指導方案為依托開展實驗,同時,實驗室秉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要做就做最好”的科研理念,在量子領域內不斷取得突破。他舉例:2023年,光量子實驗室取得了量子遠程塊對角操作實驗的突破性進展,初步實現80%保真度后,該團隊沒有滿足于“國內首次”這一突破,而是自發組成三個攻關小組,分別從光源穩定性、相位補償精度和探測效率三個維度開展為期6個月的優化實驗。團隊通過持續參數調試和方案改進,最終將保真度提升至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支年輕的團隊,一共30多人。除了我,都是‘90后’。”曹連振說,在一群年輕博士中,1980年出生的曹連振算是元老了。

        “推動量子技術在更多產業領域應用”,這是記者在采訪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曹連振說,他們建立起了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研發平臺,目標是推動產業化發展。

        近三年來,該實驗室承擔各類應用型科研課題110余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約3500萬元。與此同時,實驗室已推動18項科技成果應用于精密檢測、大數據處理、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成果轉化額達到210萬元。

        文:王延斌  編輯:桑國粹  審核:王珍)


        關注我們

        • 微信公眾號

        • 濰院小程序

        阿娇13分钟无删减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