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所大學,不能再追求擴大高等教育資源,而應該著力于探索新的辦學模式,為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做出貢獻。籌建中的福耀科技大學定位是理工類研究型公立大學,培養國內新興產業急需的研究型,復合型實用型人才。據媒體報道,由“玻璃大王”、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計劃出資100億元,投入籌建“福耀科技大學”。值得注意的是,正在籌建的“福耀科技大學”,并不是一所民辦大學,而是新型公辦大學。河仁慈善基金會網站發布消息稱,基金會理事、監事重點就《河仁慈善基金會發起創立“福耀科技大學”初步建設方案》形成決議:基金會計劃總出資100億元投入籌建“福耀科技大學”,項目資金的撥付按項目實施進度進行,款項直接撥付至項目建設公司;學校性質為共同探索新型公辦大學辦學模式;辦學發展思路上,基金會提出按照“高水平、小規模、應用型、國際化、市場化”辦學理念,興辦理工類科技型大學。探索新型公辦大學辦學模式,可謂正在籌建的“福耀科技大學”的最大看點。而這一辦學模式的核心,是基金會辦學方式。即由基金會作學校的舉辦者,成立董事會,由董事會負責學校的重大辦學戰略決策,包括制定學校預算、遴選大學校長。此前,我國采取基金會辦學模式的高校并不多。公辦大學只有汕頭大學由李嘉誠基金會持續資助;于2018年正式成立的西湖大學,是明確實行基金會辦學方式的民辦高校。實行基金會方式辦學,不論對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都意義重大。對非營利的民辦高校而言,基金會辦學方式,可確保學校的公益屬性,同時有利于學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對公辦大學而言,基金會辦學方式,則可擴寬學校辦學資源,提高學校辦學的財政獨立性,有利于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基金會辦學方式,是由公益的基金會作為學校的舉辦者,所有辦學收入,包括政府撥款、社會捐贈、學生學費、基金會投資收益等,都進入基金會,全部用于辦學開支。這一特點表明,基金會辦學適合所有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學校,包括公辦高校和非營利民辦高校。我國的公辦高校,采取的辦學模式,主要是政府作為舉辦者,學校辦學的主要經費來源于政府撥款、學生學費,以及少部分社會捐贈。由于學校辦學過度依賴財政撥款,存在辦學經費有限,財政獨立性弱,進而影響學校自主辦學的問題。采取基金會辦學模式則不同。首先,雖然學校由基金會舉辦,但是并不影響高校作為公辦學校的屬性,而更有利于確保公益屬性。其次,由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出資,與政府財政撥款形成學校辦學的基本資金池,可以為學校辦學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依靠基金會本金的收益,學校就可持續辦學,不會受到經費的影響。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教育數據,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新建一所大學,不能再追求擴大高等教育資源,而應該著力于探索新的辦學模式,為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做出貢獻。福耀科技大學是一個新的嘗試。來源:新京報評論 2021年5月5日 作者:熊丙奇
發布時間:2021-07-21編者按:2021年5月2日,由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曹德旺創立的河仁慈善基金會計劃總出資100億元投入籌建“福耀科技大學”。學校順利建成后,將是全國第四所、福建省第一所新型大學。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正迎來一陣辦學熱潮,未來還將有更多省份、更多企業加入到新型大學的建設之中。根據教育部消息,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國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職(專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由此可見,我國為人才培養的高校建設并不完善。而在新的產業發展態勢下,也急需一批新型大學進行補充。未來之爭,是人才之爭,是教育之爭。2021年5月2日,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曹德旺創立的河仁慈善基金會網站發布一則消息,該基金會第三屆理、監事會第一次會議近日在福清舉行。會上,基金會理事、監事重點就《河仁慈善基金會發起創立“福耀科技大學”初步建設方案》形成決議:基金會計劃總出資100億元投入籌建“福耀科技大學”。 學校順利建成后,將是全國第四所、福建省第一所新型大學。據《河仁慈善基金會發起創立“福耀科技大學”初步建設方案》指出:學校性質為共同探索新型公辦大學辦學模式;辦學發展思路上,基金會提出按照“高水平、小規模、應用型、國際化、市場化”辦學理念,興辦理工類科技型大學。具體管理體制上,河仁慈善基金會將作為學校的舉辦者,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持續的經費支持和保障,負責決定學校董事會人數及人員構成,聘任學校董事會成員,監督學校依約使用舉辦者投入的財產。此外,河仁慈善基金會幫助學校與國內、國際一流大學開展合作研究及聯合辦學。據了解,福耀科技大學致力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工匠精神及創新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中國新時代高校工程師的搖籃。”據福州新聞網報道,“福耀科技大學”初步選址福州高新區南嶼流洲島。學校辦學規模3000至5000人,將建設成為“園林+開放”式的低碳型、特色型新型大學。專業設置重點為目前國內相對弱勢專業,各專業均配建標準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招收優秀的本科畢業生,開展研究生階段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解決我國當前應用型、研究型人才斷檔問題,助力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據悉,河仁慈善基金會由“玻璃大王”、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德旺創辦,是全國第一也是唯一經由國務院審批、以金融資產(股票)創辦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于2011年5月5日,由曹德旺與其妻子陳鳳英女士共同捐贈個人所持福耀玻璃股份有限公司3億股股票,過戶當日市值35.49億元人民幣。基金會的名稱,來自曹德旺的父親曹河仁,此名稱中蘊藏“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之意。據悉,曹德旺出生于1946年,祖籍在福建福清。根據公開資料,曹德旺幼年家道中落,致使他9歲才上學,14歲就被迫輟學,跟著父親學做生意。或許是幼年失學的經歷,讓曹德旺對于教育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事實上,福耀科技大學也并非曹德旺投入高校建設的首次舉措。今年4月6日,在廈門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之際,廈大海韻教學園區二期正式動工。建設內容其中一項就包括由福清籍企業家曹德旺捐資2億元建設的德旺商學院大樓。據悉,德旺商學院大樓建筑面積35000平方米。在捐建簽約儀式上,曹德旺先生表示將永久支持辦好廈大德旺商學院,未來還將根據企業發展情況,通過設立獎學獎教金等方式支持德旺商學院發展。不僅如此,曹德旺此前還在廈門大學捐設福耀獎助學金,捐資1億元建設了廈門大學德旺圖書館。在新聞報道中,還提到福耀科技大學是福建第一所、全國第四所全國新型大學。綜合各方的信息來看,除福建福州的福耀科技大學外,目前還有浙江杭州的西湖大學、浙江寧波的東方理工大學等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據了解,相對于傳統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主要在學科設置,培養方向方面有些許區別。而在各類新型大學探索中,還有江蘇南京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已經成功揭牌。西湖大學早在2016年12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區宣告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浙江省就向清華大學發出邀請、經清華大學同意、報教育部批準,施一公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長。西湖高等研究院下設生物學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理學研究所、前沿技術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所。這些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培養博士生,進行各類基礎性研究,為日后西湖大學的成立打下良好基礎。2017年,西湖大學的設立申請正式提交教育部。經教育部批準,2018年10月20日上午,西湖大學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標志著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就此誕生。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發表的題為《磨礪以須,倍道而進》的致辭中描繪了西湖大學的定位和目標,即努力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引領者以及國際化的高等學府。施一公的理念很明確——西湖大學的定位類似于美國的斯坦福大學,主要針對各類科學研究,為國家培養高科技人才。如今,西湖大學已經具有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及理學院三個類別的學院,主要針對性培養理工行業以及生化行業的科學家。東方理工大學今年年初,據“寧波發布”此前消息,寧波鎮海中學85屆校友虞仁榮先生決定捐資200多億在家鄉高標準建設一所理工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該大學擬名“東方理工大學”,項目擬選址寧波鎮海區莊市片區,占地面積1000畝左右,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一時引起轟動。在具體的辦學定位上,“東方理工大學”的定位是理工類新型研究型大學。據了解,投資創辦東方理工的虞仁榮是韋爾股份創始人。早在成立之初,韋爾股份就主營半導體分立器件、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設計和銷售。2017年5月,韋爾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隨后,韋爾股份就完成并購圖像傳感器(CMOS)芯片巨頭豪威科技。在“2020胡潤全球百富榜”中,虞仁榮以550億身家位列第281位,成為中國芯片首富。得益于半導體行業帶來的巨大增益,外加政策的大力支持,韋爾股份對于半導體行業的熱情必將更加迅猛。作為一所理工類新型研究型大學,芯片想必也必然會成為學校主攻的重點方向之一。南京集成電路大學自2019年來,“卡脖子”一詞在各大媒體上頻繁出現,使得芯片產業一躍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針對此情此景,2020年10月22日,曾經引發熱議的芯片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在南京江北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揭牌,標志著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成立。然而,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并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更像是一個銜接高校和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平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企業選才的重要來源,旨在探索一種新的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生源方面,該校不再是高中生通過高考等方式考入,而是源于高校已具備基本專業知識的學生、來源于跨學科的有志于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的學生、來源于企業招聘的尚在培養期的初級職員,按照崗位分類依據學員專業基礎和就業興趣進行招生,招生規模以企業需求為準。在師資方面,該校教師更多來源于企業資深工程師、國內外行業專家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高校,課程也不是類如大學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的標準化課程,而是著重突出個性化,依據學員的薄弱環節、企業需求的崗位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最終學生畢業獲得的是經過實踐考核認證的結業證書。來源:物聯網智庫 2021年5月5日
發布時間:2021-07-217月2日,伴著上市掛牌敲鐘儀式的進行,青島成功登陸創業板的企業陣營,又增加了青島海泰科這名“大將”。這家企業以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團隊成員孫文強老師為主創辦,聚焦注塑模具及塑料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無疑是“青科大系”又一顆閃亮的明星。近日,以人才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著稱的“青科大模式”再結碩果,由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團隊成員孫文強老師為主創辦的青島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7月2日,青島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上市掛牌儀式舉行。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陳克正教授受邀參加上市掛牌敲鐘儀式。青島海泰科成立于2003年,主要從事注塑模具及塑料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先后為通用、大眾、寶馬、奔馳、保時捷、福特、沃爾沃、雷諾、特斯拉等國際知名汽車品牌開發內、外飾和功能件模具,在汽車零部件綠色溯源技術、汽車輕量化與數字化柔性智能制造等多個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在IMD/IMS美學裝飾智能制造工藝、低壓注塑功能裝飾一體化成型關鍵技術、超臨界微納發泡成型技術、高光注塑成型制造工藝等領域具有領先的技術優勢,相關技術已在全球重要的汽車制造商中得到推廣應用。公司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汽車注塑模具研發基地,成為汽車環保、輕量、節能、時尚、安全新潮流的技術引領者。青島海泰科的成功上市,再將眾人目光拉向青科大。記者了解到,海泰科并不是青島科技大學“人才+技術賦能”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青島科技大學就大膽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成果轉化。“不找校長找市場”,從那時起,便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這種“放水養魚”模式,為青科大日后在產學研以及資本市場方面脫穎而出奠定了基礎。據了解,近年來,青科大已先后孵化了300余家科技型企業,成立了10余家以科研成果為主體的學科性公司,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已陸續推動多家公司實現上市,通過技術與人才紐帶源源不斷地支持企業把科研——變成技術——變成產品——變成應用——進而變成上市公司的科研生態圈,被社會形象的稱之為“青科大系”。如今海泰科上市,讓“青科大系”又增添了新成員和新的有生力量。來源:大眾報業 2021年7月2日
發布時間:2021-07-21為了激勵本科教育教學工作,青科大日前揮出重拳,累計撥付1150萬元獎金,重獎2019-2020年教育教學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獎勵力度在省屬同類高校中少有。一直以來,青科大始終堅持以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為中心,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引導教師積極投身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全方位營造崇尚教學的風氣,在考核機制中制定了教授、副教授必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的專門管理規定;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出臺了《青島科技大學全面推進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實施意見》《青島科技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專業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青島科技大學本科專業建設指導意見》《青島科技大學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保駕護航。學校通過實施完善機制重“獎”、構建體系綜“評”、營造氛圍力“導”的三類舉措,取得了顯著效果。截至目前,青科大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19個,省級6個,一流專業數量占學校所有專業的三分之一,省屬高校名列前茅。先后有15個專業18次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數量位居山東省第一,在全國排名并列第11位。通過認證的專業全部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或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累計直接受益學生近2萬余人。學校因專業建設工作突出,2019年獲省教育廳獎勵600萬元,為全省最高獎勵額度。目前,專業認證理念已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血脈”,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優化。據介紹,青島科技大學《“十四五”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發布,明確了“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優勢”的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學校要建成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引領行業進步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學校本科教育也將緊緊圍繞學校“十四五”規劃目標定位謀劃組織實施,未來幾年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為重點,以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為抓手,以完善制度條件保障為支撐,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進一步樹牢本科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大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建成有青科大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來源:半島網 2021年7月1日
發布時間:2021-07-216月28日,山東大學與歷城區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文史哲閱讀館”開館活動舉行。山東大學常務副校長王琪瓏與歷城區委副書記、區長曹殿軍曹殿軍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山東大學副校長蘆延華與歷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張慶國代表雙方簽署歷城區山大北路空間戰略合作協議,山大資本運營公司黨委書記崇學文與歷城科發集團董事長王恩福簽署合作協議。此次簽署合作協議,構建了山東大學與歷城未來合作的整體框架,有助于將政府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高校科研優勢、人才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發揮集聚創新效應。此次共建共享文史哲閱讀館,融展覽、閱讀、研討于一體,有助于讓濟南市民近距離感受“文科學報之王”《文史哲》的獨特風骨,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山大將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能推進,充分發揮“山大系”品牌優勢,聚焦“四個歷城”建設需求,精準對接、創新模式、主動作為,積極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來源:山東大學官網 2021年6月29日
發布時間:2021-07-216月27日,山東高校地理G5聯盟第十次研討會在魯東大學召開,交流討論了2021年第十二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的組織籌備、線路建設等相關事項。會議指出,第十二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對展示山東地理特色,引導來自全國各地的師生充分了解山東文化,增強山東地理在全國的影響力意義深遠、影響重大。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始于2009年,在教育部、國家基金委、地理學教指委的高度肯定和各基地高校單位的重視組織下,已成功連續舉辦了十一屆,建設初衷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導向,真正培養一大批有情懷的“地理人”,為國家儲備高層次地理學傳承人,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地理學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已開辟建立和挖掘了我國有代表性的西北、華北、東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線7條典型區域綜合野外實習線路資源,實現了跨區域多高校優秀師資、實習教學資源的科學整合和共享,激發了學生專業興趣,探索了拔尖人才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學術成果和有價值的經驗總結。 來源:魯東大學 2021年7月2日
發布時間:2021-07-21Copyright ? 2005-2022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