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動山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條創新舉措,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深入實施科教改革攻堅行動,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十三五”以來,山東著力推動省一流學科建設和“雙高”建設,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逐漸起勢、成效漸顯。同時,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短缺、結構不優、特色不鮮明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已然成為山東加快創新發展、實現“走在前、開新局”的制約因素。此次山東推出的七個部分16條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學科尖兵梯隊培育、強化人才高地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平臺、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建設高水平高校、推進高等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高經費保障能力等。在加強學科尖兵梯隊培育方面,山東將實施一流學科建設“811”項目,集聚優質資源,強化人才和平臺支持,厚植8個現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競爭優勢,建強10個左右優勢學科,培育10個左右潛力學科,打造引領全省高校學科發展的“尖刀班”和“突擊隊”。同時,完善學科梯隊建設體系。著力打造國家、省、校三級學科建設體系,構建重點突出、相互支撐、協調發展、梯次分明的“雁陣式”學科專業發展體系。山東強化人才高地建設,實施領軍人才引育行動,推動高校賦予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支持高校、企業聯合引進、共同使用人才,共享科研平臺和產出成果,按有關規定在編制方面予以保障。每年擇優支持300名左右35歲以下學者為骨干的青年創新團隊,培養一批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科研創新群體。在提高經費保障能力方面,山東將改革高校經費投入體制,加大高校經費投入力度。深入推進校地融合發展,開展省屬本科高校經費投入體制改革試點,實施省市合建、財政共擔的經費投入體制。同時,加大一般公共預算資金投入力度,為一流學科建設“811”項目提供經費保障。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投入力度,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落實高校多渠道籌資收入財政配比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學校建設。(來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魏海政)
發布時間:2022-11-14近日,基于煙臺大學與綠葉制藥“科產教”融合與“產學研”合作一體化平臺,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主持研發的國家1類創新藥——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商品名:若欣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該藥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治療抑郁癥的化藥1類創新藥,其上市實現了國產藥在該治療領域的重大創新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高失敗率的CNS(中樞神經系統)創新藥研制領域正走向世界前沿。抑郁癥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特點。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癥,中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3.4%,超過5000萬名患者需要規范用藥治療。同時,抑郁癥復發率高達50%—85%,其中50%的患者會在疾病發生后的兩年內復發,該病已成為影響家庭生活和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據臨床研究表明,現有抗抑郁藥雖然總體有效,但治愈率較低,治療后仍有焦慮、認知損害、疲勞、快感缺失等殘留癥狀,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并顯著加快復發,且易引發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情感遲鈍、嗜睡等不良反應。目前,國內外權威指南均強調,抑郁癥治療的目標為“獲得臨床治愈、減少復發風險、改善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要求該疾病的治療全面重視包括情感、軀體和認知在內的所有癥狀維度。若欣林?的研發工作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綠葉制藥集團非臨床研究部副總裁、新藥發現研究部負責人田京偉教授全面主持,煙臺大學藥學院傅風華、王洪波、劉萬卉、孫考祥等教授作為團隊骨干成員,先后有500余名專業人員參與。歷經十余年的持續研發,逐步構建起“多靶點不均衡調節效應機制研究和評價”與“信號通路偏向性調節機制研究和評價”技術體系,針對一線抗抑郁藥物缺陷進行了攻克性研究,最終完成該款國家1類創新藥的研發工作。據臨床研究證實,若欣林?能夠全面、穩定地治療抑郁癥,顯著改善焦慮狀態、阻滯/疲勞癥狀、快感缺失和認知能力,促進社會功能恢復,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發嗜睡,不影響性功能、體重和脂代謝。這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抑郁癥治療藥物所不具備的優點,有望改善該疾病治療現狀,促進患者重新回歸并融入社會。研發項目主持人田京偉教授表示:“抑郁癥有著復雜且多元的癥狀表現,通過多靶點的干預治療可實現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若欣林?是首個從基礎研究到驗證性臨床均得到證實的SNDRI抗抑郁創新藥物,可全面改善患者癥狀,促進社會功能恢復,為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提供有力支持。”若欣林?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張鴻燕教授表示:“若欣林?獲批上市是國內制藥企業在抗抑郁新藥研發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是中國精神藥物研發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若欣林?所展現的臨床藥效學特征有助于患者全面緩解抑郁癥的多維度癥狀,尤其能滿足患者對于改善焦慮、快感缺失、疲勞、認知癥狀等治療需求,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新的治療武器。”(來源:煙臺大學)
發布時間:2022-11-11煙臺大學科研團隊在綠葉制藥研發的中國首個治療抑郁癥1類化學新藥獲批上市實現國產藥在該治療領域重大創新突破近日,基于煙臺大學與綠葉制藥“科產教”融合與“產學研”合作一體化平臺,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主持研發的國家1類創新藥——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商品名:若欣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該藥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治療抑郁癥的化藥1類創新藥,其上市實現了國產藥在該治療領域的重大創新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高失敗率的CNS(中樞神經系統)創新藥研制領域正走向世界前沿。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包裝盒抑郁癥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特點。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癥,中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3.4%,超過5000萬名患者需要規范用藥治療。同時,抑郁癥復發率高達50%-85%,其中50%的患者會在疾病發生后的兩年內復發,該病已成為影響家庭生活和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據臨床研究表明,現有抗抑郁藥雖然總體有效,但治愈率較低,治療后仍有焦慮、認知損害、疲勞、快感缺失等殘留癥狀,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并顯著加快復發,且易引發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情感遲鈍、嗜睡等不良反應。目前,國內外權威指南均強調,抑郁癥治療的目標為“獲得臨床治愈、減少復發風險、改善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要求該疾病的治療全面重視包括情感、軀體和認知在內的所有癥狀維度。若欣林?的研發工作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綠葉制藥集團非臨床研究部副總裁、新藥發現研究部負責人田京偉教授全面主持,煙臺大學藥學院傅風華、王洪波、劉萬卉、孫考祥等教授作為團隊骨干成員,先后有500余名專業人員參與。歷經十余年的持續研發,逐步構建起“多靶點不均衡調節效應機制研究和評價”與“信號通路偏向性調節機制研究和評價”技術體系,針對一線抗抑郁藥物缺陷進行了攻克性研究,最終完成該款國家1類創新藥的研發工作。據臨床研究證實,若欣林?能夠全面、穩定地治療抑郁癥,顯著改善焦慮狀態、阻滯/疲勞癥狀、快感缺失和認知能力,促進社會功能恢復,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發嗜睡,不影響性功能、體重和脂代謝。這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抑郁癥治療藥物所不具備的優點,有望改善當前該疾病治療現狀,促進患者重新回歸并融入社會。研發項目主持人田京偉教授表示:“抑郁癥有著復雜且多元的癥狀表現,通過多靶點的干預治療可實現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若欣林?是首個從基礎研究到驗證性臨床均得到證實的SNDR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三重再攝取抑制劑)抗抑郁創新藥物,可全面改善患者癥狀,促進社會功能恢復,為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提供有力支持。”煙臺大學田京偉教授(右)在實驗室指導學生若欣林?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張鴻燕教授表示:“若欣林?獲批上市是國內制藥企業在抗抑郁新藥研發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是中國精神藥物研發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若欣林?所展現的臨床藥效學特征有助于患者全面緩解抑郁癥的多維度癥狀,尤其能滿足患者對于改善焦慮、快感缺失、疲勞、認知癥狀等治療需求,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新的治療武器。”多年來,煙臺大學緊密聚焦國家和省市重大發展戰略,持續深化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打造科產教協同創新與育人共同體。學校與綠葉制藥合作共建煙臺大學藥學院,構建了“導師校企雙聘、學生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院近半數教師在綠葉制藥研發中心兼職,負責或參與企業牽頭的“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新藥產品研發,企業深度參與學院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等,將科技研發實際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校企共建的辦學體制將人才培養、項目合作研究、技術成果轉化納入統一平臺,實現了“科產教”的實質性融合。學校相繼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和博士后招收培養資格。綠葉制藥集團先進的科研條件和豐富的產業實踐與煙臺大學藥學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融為一體,校企雙方共同打造醫藥創新“策源地”,陸續突破新型高端制劑的技術壁壘,打造了全球領先的新型長效制劑技術平臺。藥學院科研團隊在綠葉制藥主持研發的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開展全球注冊的微球制劑產品——注射用利培酮緩釋微球于2021年獲準上市,全球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緩釋微球制劑注射用羅替戈汀緩釋微球制劑目前也已進入中美關鍵臨床研究階段。這些藥品的研發和上市,對于突破“卡脖子”技術、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煙臺大學全面深化科產教融合、構建協同創新與育人共同體的有益探索。(來源:煙臺大學)
發布時間:2022-11-05人類對于月球表面元素、礦物、巖石類型等物質成分的科學認識始于上世紀50-70年代。大量的無人月球探測和載人月球探測獲得了珍貴的歷史數據。由于當時缺乏全面的探測數據,最早的一批月球圖以表達形貌特征為主而缺少物質成分信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一輪的月球探測任務獲取了全月球表面物質成分的探測數據。我國自2004年起啟動月球探測工程暨嫦娥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探測器相繼發射升空,并獲取了大量的物質成分遙感探測數據,為編制基于我國自主探測數據的月球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2013年,人類航天器重返月球表面,嫦娥三號攜“玉兔”登陸“廣寒宮”。2019年,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并仍在持續開展巡視探測。這些月球探測任務獲取的海量數據,促成了大量針對月球表面物質成分的研究,提升了我們對于月球的認識。除了遙感數據之外,早期的登月任務還將382kg的月球樣品帶回了地球。依照這些樣品的特點,人們在地球上收集鑒定出了來自月球的隕石。而在月球采樣沉寂44年后,我國嫦娥五號任務于2020年底成功攜帶1731g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些月球樣品,使科學家們可以更詳盡地研究月球表面的物質成分和巖石成因。此外,月球樣品能與月球遙感數據建立適當的聯系,并擴展到其他還沒有獲得樣品的區域,使我們能夠通過遙感數據研究全月球表面巖石類型分布,進而認識月球的巖漿演化和地質成因。月球巖石綜合信息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英文版縮略圖2012年至2022年,在“嫦娥工程”探測數據支持下,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的帶領下,山東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以月球樣品中的分類方法為基礎,融合多年來月球遙感研究獲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巖石分類體系,并歸納總結了不同巖石的特征及其出現的環境(圖1)。同時,通過制定月球巖石分類指標、編圖流程和方法、圖例,應用GIS平臺,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圖2)。本圖將月球表面物質劃分為月海巖石、非月海巖石與特殊巖石三大類,共計表達了17種巖石類型,其中5類月海玄武巖(共包含923個熔巖流單元),7類非月海巖石(共包含1210個巖性單元與434個巖性露頭)和5類特殊巖石露頭(共包含115個巖性單元與779個巖性露頭)。本圖是當前月球表面物質成分分布及相關知識的綜合表達,可以作為月球科學研究、探測任務規劃、采樣返回目標區域選擇的基礎資料,也能為未來開展其他巖石質類地行星編圖提供參考。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分為中英文版,將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公開發行紙質版和電子版。該研究成果于10月31日發表于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中科院1區,最新影響因子20.577)。第一作者為山東大學博士后陳劍,通訊作者為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行星科學課題組長凌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劉建忠研究員等人。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2015FY210500)、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項目(QYZDY-SSW-DQC028)、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4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102280、41972322、1194100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ZR2021QD01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20M682164)等項目資助。(來源:齊魯網)
發布時間:2022-11-03Copyright ? 2005-2022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