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18日,學校“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在濰大花園老干部活動中心舉行。學校黨委書記徐梅、黨委副書記王守全出席活動。黨委委員、副校長王成端主持儀式。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趙加強宣讀獲得“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老黨員名單。徐梅代表學校向榮獲紀念章的老黨員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熱烈的祝賀,對他們長期以來為黨的事業和學校發展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她表示,榮獲紀念章的10位老黨員同志,在學校發展的不同時期、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作出了積極貢獻,樹立了標桿和榜樣。她希望,各位老領導、老同志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學校的改革發展建設,進一步發揮政治優勢、威望優勢、經驗優勢,積極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繼續貢獻力量。徐梅、王守全分別為老黨員代表頒發紀念章和慰問金。老黨員代表劉培寧在發言中回想起50年前入黨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表示要退休不褪色、永遠跟黨走,積極發揮正能量。儀式結束后,王成端與老黨員們一起觀看了老年大學慶七一匯報演出。離退休工作處負責同志,離退休教職工黨委所屬各支部書記參加相關活動。(文/圖:宗青/莊夢琦 姬廣武 編輯:莊夢琦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8
本網訊 6月17日,濰坊市海綿城市進校園活動在我校舉行。濰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奎文區委書記周俊,學校黨委書記徐梅,濰坊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張勇,濰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冰,學校黨委副書記王守全,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張曉靜出席活動。會前,與會嘉賓參觀了學校校園中實施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道路、廣場和景觀,直觀了解海綿城市技術措施的應用及校園改造成效,并參觀了學校海綿城市進校園系列競賽作品展。會上,與會嘉賓共同觀看了濰坊市海綿城市建設宣傳片,濰坊市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對三年來濰坊市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工作情況進行了匯報。徐梅在致辭中指出,作為濰坊市和高新區重點支持的示范工程項目,濰坊學院海綿城市建設得到了市區兩級政府和住建部門的鼎力支持,她代表學校黨委表示衷心感謝。她表示,學校將以此為契機,持續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大學文化建設、地方文化傳承,努力實現校園規劃布局與周邊城市風貌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將積極推動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環境觀和發展觀,為建設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貢獻更大力量。山東第二醫科大學、北辰中學、濰坊學院作了典型發言。王守全在典型發言中總結了學校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雨污混排治理、交通體系改進、場地品質提升、景觀環境優化、校園文化建設五個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并提出校園文化建設“五步走”工作思路,展示了“四個一”的工作成果。活動中,周俊、徐梅為海綿城市主題設計競賽一等獎獲獎同學頒獎;張勇、馬冰為海綿城市主題攝影、征文、短視頻大賽獲獎師生代表頒獎。高新區管委會三級專員馬波、市教育局三級調研員張立俊為優秀海綿興趣小組的獲獎同學頒獎。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分管負責同志,各區政府、有關開發區管委會分管負責同志和住建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我市18所開展海綿城市改造的學校負責人,我校辦公室、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基建處、工會、團委、土木與交通學院負責同志參加活動。(文/圖:唐魁/張蒙蒙 編輯:張丹琳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7
2021年11月的一個清晨,濰坊市盛泰街虞河畔的晨霧中,嚴希海帶領團隊成員將超強磁絮凝沉淀凈化劑緩緩投放到每日約有2萬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肆虐、臭氣彌漫的虞河溢流口水域。經過數個晝夜的精心調控與觀察,超強磁絮凝沉淀凈化技術與高效催化氧化技術的綜合作用,再加上生物高效混合培養的神奇效應,使得這片曾經讓人避之不及的水域在兩年后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污水中的有害物質被大幅削減,水質清澈度與生態健康狀況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為有效治理雨污合流導致的溢流水質超標、河湖和景觀黑臭水體、以及突發事故廢水外溢等環境污染問題,學校與山東尚科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攜手組建水生態安全與環境工程研發團隊,長期致力于水生態安全和環境微生態體系研究,立足水生態產業鏈,主攻關鍵技術和新產品研發,做好污水治理—污泥處置—河道治理中水回用—生態修復產業鏈等關鍵節點的突破和創新,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潛心專研數載 終獲斐然成效“城鄉民用污水直排以及突發性水體污染頻頻發生,尤其是在北方采暖季和雨后,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受限,導致城鄉污水溢流現象嚴重,存在重大的生態環境隱患,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團隊負責人、學校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嚴希海表示。面對發酵工業廢水排放壓力過大與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頻發的嚴峻現實,團隊以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的精神持續深耕研發,在污水應急處置設備研發道路上一干就是數載。團隊以輕工業污水中的發酵廢水為處理對象,從廢水預處理環節入手,對絮凝劑配方及其應用工藝進行迭代式創新研發,最終完成微生物多糖絮凝劑的篩選與應用,實現去除SS、總磷90%以上,COD60%以上,并確定微生物多糖絮凝劑最佳的應用條件,為降低后續工藝環節的廢水處理壓力和納管外排指標作出突出貢獻,有效節約了企業運營成本。“發酵行業所產生的廢水具有濃度高、成分復雜、含有大量難降解和有毒有害物質、水質水量隨生產變化發生較大變化等特點,無疑為傳統生化處理工藝的應用增加了難度。”團隊成員、學校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元芳說,如何快速有效處理輕工業廢水是亟需解決的行業難題。團隊還結合市場需求,創新開發可移動模塊化集成式污水處理應急體系。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實地驗證……團隊成員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成功研發出一體化雙系統的可移動式城鄉污水應急處置設備。同時,對研發成果進行延伸式應用創新,有效解決了輕工行業典型污水乃至市政污水處理技術的卡脖子難題。綠色智變 技術創新亮點何在“我們通過實驗對工藝技術路線及工藝運行參數進行驗證優化,研制出的一體化雙系統的可移動式污水應急處置設備,可實現污水原位凈化,又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配,避免資源浪費,最大限度減少污水處理廠檢修期和突發事故狀態下污水直排外溢對環境影響。”團隊成員、學校生物與海洋學院教授王利華介紹道,該技術針對目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周期長、處理能力不足,尤其是由于雨污分流不徹底而造成的合流污水外溢污染河道,及輕工企業特殊廢水突發性排放等各類應急事件,構建了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綜合解決方案,展現出了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為治理河湖和景觀黑臭水體,團隊采用投放梅花式接種復合微生物菌種,改善污染水體中原有微生物生態系統,使水系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動物與底質、水質達到動態平衡,并逐步向半自然生態系統演替,增強水體的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有效恢復河道動植物生態多樣性和河口受損生態系統以及消除城鄉黑臭水體,改善城市地表水生態系統,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將水體從上到下分為好氧層、兼性好氧層和缺氧層三部分。”王元芳說,研發團隊制定“三位一體”治理方案,根據三層水體不同的溶解氧含量及光照、水流大小等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并加入不同的微生物菌劑,使各個層面的水生生物能夠最大限度的適應環境。污水水體形成立體化生態系統,死水變活水,大大提高污水水質和自身凈化能力。項目實施初期為迅速改善水質,團隊采用多酶催化氧化劑強化微生物適應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后,水體水質和透明度都得到改善。隨后團隊不斷投加底棲生物,并搭配種植水生植物,強化水體自凈能力和生態鏈完整性。而對于污水底部的污泥,團隊特別研發篩選原位微生物菌群接種到底部污泥之后,降解污泥中的污染成分,將其轉變成無害的氮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從而逐步改善污水微生物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最終建立起良性生態平衡,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實現污水生態系統功能與結構的恢復,并促使污水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和自我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污水黑臭的污染問題。應急護航 項目成果為生態賦能“我們做研究的初衷是為社會謀福利,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王元芳說。團隊以服務社會為己任,通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實現科技與生態、科技與社會、科技與公眾利益的深度融合。“發酵廢水與污水應急處置及河道整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于2019年開始在濰坊多個縣市區內大面積推廣應用,通過三年的應用積累,為濰坊市創新打造“分級滯蓄—分質處理—時空調節”的應急治理模式。在2021年超長汛期中,累計減少白浪河、虞河流域內溢流污水近1000萬立方米,確保汛期污染強度大幅降低,有效保障了汛期河流水質安全,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強有力保障。2022年被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高度評價并列為汛期應急處理“濰坊模式”并在全省示范推廣,實現了科研成果和產業化運營的良性循環。截至目前,項目已成功在省內外多個地區推廣應用,完成中科生物發酵廢水處理、高密市小辛河溢流口印染廢水整治、濰坊市生活垃圾處理廠垃圾滲濾液處理、壽光市污水快速凈化應急處置、虞河化肥溝水質提升及河道生態恢復等30余個污水處理項目,處理水量2000余萬立方米,為應用單位帶來經濟效益2840余萬元,榮獲2023年度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成果有效解決了濰坊市城鄉污水溢流、河湖和景觀黑臭水體等不同類型的水污染問題,降低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負荷,改善了城市地表水生態系統,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為降雨強度大、洪澇形成快的汛期提供了應急治理模式,有效保障了汛期河流水質安全,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強有力保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針對水環境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污泥資源化技術開發、新材料研發等相關領域中的重點、難點和緊迫的科學技術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為實施‘青山綠水攻堅戰、藍天白云保衛戰’作出積極貢獻。”王元芳表示。(文:莊夢琦 李娟 編輯:莊夢琦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7
本網訊 6月14日至16日,學校教師教育學院(特教幼教師范學院)主辦的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提升研討會在濰坊圣基大酒店舉辦。學校副校長苗金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政府督學路榮喜,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培峰出席開班典禮。開班典禮上,苗金春簡要介紹學校的辦學情況。他表示,期待與大家共繪山東省特殊教育的美好藍圖,攜手并肩,邁向山東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讓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在愛的陽光下自由翱翔,綻放屬于他們的獨特光芒。本次研討會主要圍繞《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達標3年計劃(2023-2025)》解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組織管理等議題展開學術研討,數十位專家、學者、校長傾囊相授,傳授智慧和經驗,共同探討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之道,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營造更加溫馨、專業和全面的學習與成長環境。全省特教界專家、學者、校長、教師200余人參加會議。(文:劉作榮 編輯:莊夢琦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7
本網訊 6月16日,濰坊學院第七次學生代表大會在圖書館報告廳召開。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任立春出席開幕式并講話。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趙加強,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張曉靜出席開幕式。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任立春代表學校黨委向大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全體代表和全校青年學生致以美好祝愿,向長期以來關心、幫助我校共青團和學生工作的團省委、團市委、省市學聯以及兄弟高校表示衷心感謝。任立春充分肯定了全校廣大青年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為學校建設和發展貢獻的磅礴青春力量,同時也肯定了學生會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取得的一系列優異成績。他強調,學生會和全校青年學生要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增強思想引領的政治性、時代感、青年味;要胸懷國之大者,不斷增強服務大局的主動性、貢獻度、影響力;要抓實隊伍建設,努力打造學生組織的新作風、新面貌、新形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為加快建設國內一流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奮斗。開幕式上,山東第二醫科大學學生會執行主席張杉代表兄弟高校致辭,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學生會執行主席王浩宣讀賀信。全體會議上,濰坊學院第22屆學生會代表馬明凱向大會作《踐行服務宗旨勇擔時代使命奮力書寫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的工作報告,陳思竹作第七次學代會提案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學代會常任代表、第23屆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審議通過了《關于第七次學生代表大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第七次學生代表大會提案工作報告的決議》。會議期間,各代表團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重要寄語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并圍繞學風建設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閉幕會后,任立春出席濰坊學院第23屆學生會主席團第一次全體會議并講話。他勉勵新一屆常任代表、新一屆主席團要胸懷國之大者,始終成為引領廣大同學實干擔當的模范先鋒;要心系廣大同學,始終成為黨聯系青年學子最為牢固的橋梁紐帶;要勇于改革創新,始終成為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組織。他要求,廣大團員青年要在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在學校建設國內一流應用型大學上下功夫,在引領大學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學生工作處、教務處、校團委主要負責同志,各學院分管學生工作負責人、團委負責人,學生代表等300余人參加大會。(文:韓金伶 編輯:郭然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7
本網訊 近日,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王昕老師的《健身踢踏舞》課程成功入選教育部推介社區教育品牌課程。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教職成函〔2023〕9號)加強學習型社區建設的有關要求,教育部啟動了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典型案例和社區教育品牌課程推介工作,旨在加強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縣域社區學習中心網絡,持續推動社區學習中心內涵建設,建立優質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推動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向農村、偏遠地區的社區輻射,為居民提供智能靈活、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終身學習支持服務。日前,經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專家綜合把關、網站公示等環節,教育部確定了100項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典型案例、300門社區教育品牌課程予以推介,相關材料將在社區終身學習網站、國家開放大學終身教育平臺上展示和共享。據悉,2023年王昕老師的《健身踢踏舞基礎教學》課程已成功入選山東省教育廳社區教育優秀課程資源,本次榮獲教育部推介實現了我校社區教育課程在國家級課程上新的突破。(文:王昕 魏浩宇 編輯:王慧婷 編審:王珍)
發布時間:2024-06-17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