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menuitem id="7fz2u"></menuitem>
        <samp id="7fz2u"><ins id="7fz2u"><ruby id="7fz2u"></ruby></ins></samp>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progress id="7fz2u"><bdo id="7fz2u"></bdo></progress>
        <tbody id="7fz2u"></tbody>
      1. menu
        close

        數學與統計學院:讓青州上張村紅色記憶“躍”入數字時代

        發布時間:2025-07-25

        7月2日至8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來臨之際,我校數學與統計學院“1+1”志愿服務隊赴青州廟子鎮上張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運用數學智慧與數字技術,探索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的新路徑。

        青春腳步丈量烽火歲月

        上張村是位于青州市西部的一個小山村,四面環山,環境優美。據村中老人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約為1940年),有一支12人的游擊隊在此駐扎,在村中被日偽軍包圍,經過浴血奮戰,終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這12人至今不知姓名,村民樹立無名英雄紀念碑記錄下這個紅色故事,流傳至今。

        幾天內,志愿者們開展了紅色口述史的拍攝制作活動。穿梭于上張村千米紅色長廊,石壁上畫著的英雄事跡歷歷在目;在八路軍兵工廠舊址,斑駁的磚墻無聲訴說著當年“每一顆子彈都浸透血汗”的艱難歲月。志愿者們聆聽93歲老人唐西杰講述無名英雄紀念碑的往事時,老人眼中閃動著光芒:“就在我家門口,12名八路軍寧可被日偽軍抓捕也不想連累村民……”這些歷史,志愿者們視若珍寶,以口述歷史短視頻的形式認真記錄留存。

        讓紅色歷史“破壁”新生

        在村委建起的數智助農小屋里,鍵盤敲擊聲不絕于耳。在宋志鵬老師的指導下,蘇家暉、孫敬皓、劉炯輝等志愿者借助AIGC技術,把收集到的紅色歷史故事轉化成圖像、視頻,在“上張數字云展廳”中“重生”。

        “這比老照片真切多了!咱爹當年就在這洞里藏過公糧!”村民牛炳奎盯著手機屏幕上動態復原的戰斗影像,激動不已。無名英雄紀念碑、兵工廠遺址旁新設的二維碼,讓游客掃碼即可“碼上聽”到專業錄制的紅色故事。

        除此之外,志愿者們設計推出了“紅色上張”系列文創產品。隊員們運用數據建模技術,將當地特色農產品(如荊花枕、優質小米)與紅色文化IP結合,在網絡上宣傳推廣,為村民增收開辟“數智化”新渠道。

        科技星火點亮山鄉角落

        利用數智助農小屋,志愿者們開設“銀齡課堂”,手把手教村里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幫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機預約掛號、防詐騙等實用技能;免費為老年人拍攝并打印證件照、金婚紀念照,并協助建立數字化健康檔案,用科技便利老人生活。小屋成為村民“家門口的科技服務站”,讓老年群體切身感受科技便利,傳遞青春關懷。

        志愿者還走進了廟子鎮上莊小學,開展“讓畫動起來”AI互動課。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在紙上畫出小動物、紅旗、八路軍等自己喜歡的事物,志愿者利用AI工具將圖像轉化成動態視頻。

        青春答卷寫在大地深處

        此次上張之行,不僅是一次深刻的紅色精神洗禮,更是一次成功的“學以致用”實踐。我校數學與統計學院“1+1”志愿服務隊以數學之智與數字之能(AIGC)為主要抓手,通過扎實的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座談,激活紅色資源,服務鄉村百姓,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雙向賦能”模式,為新時代青年如何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創新服務社會提供了生動注腳。

        (文/圖:宗鑫彤   編輯:桑國粹   審核:康曉俊)


        關注我們

        • 微信公眾號

        • 濰院小程序

        阿娇13分钟无删减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