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學校教學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及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核心主題,以提升深化產教融合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為抓手,以提升育人質量與效能為核心,強化內涵建設,統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加快構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格局。
全面推進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整改。針對審核評估報告和專家訪談提出的問題以及學校自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細化任務分工、整改措施、整改成效和進度安排等,對存在的問題逐一銷號,不斷加強教育教學內涵建設。
加大力度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發展行動。出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包括開設人工智能專業、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人工智能公共選修課程、推動人工智能專業與其他專業交叉融合發展、加快高水平人工智能課程和教材建設,全面打造“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等。全面加強專業內涵建設,落實學校專業動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做好專業“減停并轉”工作,大力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新師范”專業特色建設;持續做好專業認證工作,兩個師范類專業通過認證專家進校考查,同時積極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兩個工科專業獲得認證受理;全面推進輔修專業和微專業建設,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需求。
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增強辦學活力。充分發揮2個省級專業特色學院和4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的示范作用,推動產業與專業深度融合,不斷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對接,所有本科專業100%實現校企校地共建,推進多主體之間開放合作,共建基于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端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示范區)、高層次實踐教學與實習實訓平臺。
強化有組織的高水平教學成果培育和教學研究工作。按照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三個類別,組織培育成果團隊科學制定工作計劃,明晰責任單位與任務分工,確保培育成效。邀請資深專家對培育選題、培育方案和任務書進行持續論證打磨,切實提升培育質量,用教學研究帶動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
持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成果評價體系,提升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對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作用。聚焦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等高水平教學賽事,深化教學比賽對全校教師的影響力,以教學比賽引領課堂教學改革,獲省級及以上教學比賽獎勵不少于15項。要大力推進品牌課程和教材建設。鼓勵教師根據最新教學理念和學科發展,更新課程內容,提升教材編寫水平,建設高質量課程資源。加大力度推進智慧課程建設,國家級一流課程數量達到10門;年內出版教材20部以上,國家規劃教材和省一流教材數量達5部以上。
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按專業大類招生模式,全面開創招生宣傳工作新途徑、新局面。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整合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以實驗班形式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教學模式創新,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和靈活的管理模式,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學校層面按照培養類型和發展方向,打造“理工實驗班”“文史實驗班”“師范實驗班”等類別品牌班各1個,同時各學院開展院級卓越人才培養。強化資源配置,建設適用于卓越人才培養的實驗室、實訓基地和學術創新平臺。學生學分獲取多樣化,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允許學生通過特色項目(如科研實踐、競賽獲獎)獲取學分,打破傳統課程修讀限制,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
面對2025年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教務處全體人員將強化責任擔當,以責任壓實凝聚攻堅合力,確保學校黨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聚焦學校的核心任務和關鍵指標,采取掛圖作戰、動態跟蹤的方式,推動指標落實落地,著力打造學校教學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文:侯金奎 編輯:莊夢琦 審核:王珍)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