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切身感受在黨的領導下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取得的宏偉成就,寒假期間,學校團委以“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組織全校團員青年“說、歸、行、情、聚、夢”,在省內省外、線上線下全方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學習交流“新窗口”,提供實踐成長“大舞臺”,建立厚植信仰“強陣地”,引領健康向上“好風尚”,進一步擦亮青字號品牌,叫響青春正能量,讓濰院學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唱響青春之歌、綻放絢麗之花。
“青年說·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活動
校團委引導鼓勵廣大團員青年通過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理論學習,參訪黨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相關地標、展館等活動,樹立投身國家重大戰略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職業觀、事業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體育學院愛心服務隊分別在青島市、濰坊市、濱州市、威海市、日照市等地開展“厚植愛國情,砥礪報國志”系列活動。在濰坊市黨史館、渤海革命老區、大青山勝利突擊紀念館、濟南戰役博物館等紅色遺跡,隊員們瞻仰資料、聆聽英雄事跡,感受革命戰爭年代的意志品格,在沐浴紅色文化中感悟新時代的奮斗精神。
政法學院“實踐小分隊317”團隊通過訪問老黨員等方式深刻感悟黨的二十大精神。老黨員們動情地講述當年親身經歷的紅色故事,“很驕傲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份子,與黨同呼吸、共命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離開的時候還囑咐成員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不懈地奮斗回報黨和國家。

“青年歸·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到基層去、到一線去,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探索將“返家鄉”社會實踐與“三下鄉”、“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等工作緊密結合,引導鼓勵廣大團員青年開展走訪研學、政務實踐、頂崗實習、兼職鍛煉、社區實踐等活動,在實際崗位上體悟社會發展、接受勞動教育、彰顯青年擔當。
經濟管理學院志愿服務隊利用網絡宣傳和入戶走訪等形式,普及網絡貸款、刷單、保健養生等典型網絡詐騙案例及防范策略,進一步提高了群眾防范詐騙意識,為群眾筑起一道反詐“防火墻”。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陳佳妮在“返家鄉”活動中,進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楊集鎮人民政府組織辦實習工作。作為政府中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實習經歷讓她切實感受到了基層政府人員的不易,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極大地鍛煉了自己耐心細致的能力。

“青年行·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
鼓勵團員青年開展志愿服務,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百態,圍繞疫情防控、新舊動能轉換等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同時,在寒假期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廣泛調研,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在實踐觀察體驗中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量子”社會實踐服務隊組織開展“青春志愿行,溫暖回家路”活動,為返鄉旅客開展線路咨詢、換乘引導等志愿服務。返鄉旅客紛紛表示,家鄉的熱情接待和青年志愿者們的周到服務,讓他們充滿了感動,在外奔波和打拼的疲憊辛苦一掃而空。
北海國際學院學子們前往所在社區探望空巢老人,給寒冷的冬日帶去了溫暖。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居民活動中心進行清掃、消毒,普及防火防電等安全知識,還為老人們表演了節目,收獲了陣陣歡聲笑語。

“青年情·黃河岸邊是家鄉”活動
組織學生圍繞沿黃流域生態保護、地方發展、文化傳承與創新等主題,開展感知實踐、志愿服務、社情調研、巡河護河、文藝創作等,用青春、奉獻和擔當講好“黃河故事”。
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2022級化學2班團支部悉心組織并開展“保護母親河”科普課堂,進行黃河生態、文化宣傳,講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積極普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性,用實際行動讓母親河清水長流,護佑黃河安瀾。
北海國際學院暖陽志愿者服務隊之“巡護母親河”團隊的成員在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開展活動。成員們集體學習了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了解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保護情況,用實際行動為保護黃河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年聚·青鳥飛”實習就業活動
充分利用“青鳥計劃”微信小程序線上平臺和各類線下招聘渠道,積極參與政務實踐、企業實踐、公益服務、社區服務和兼職鍛煉等實習活動,重點關注畢業生就業,積極引導畢業生參與企業招聘實習。
文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黃燦哲通過“青鳥計劃”來到汶上縣文化和旅游局實習,主要協助做好文物檔案歸檔、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重點文物巡查等。黃同學表示,自己更加明白了文物工作的意義,身為本專業的學生,一定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爭做一名合格的文博人。
生物與海洋學院曹美惠同學參加了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人民政府的實踐,主要負責整理文件、新媒體宣傳等工作。“我能明顯感受到家鄉近幾年的變化,能助力家鄉發展、為家鄉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自豪!”

“青年夢·迎挑戰”創新創業活動
鼓勵學生將寒假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項目、創業實踐相結合,依托實習實踐基地和開放共享的實踐教學平臺等,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種子與設施農業工程學院組成“種學績文”創新實踐小組,針對黃河生態區、濱海鹽堿地,提供利用與保護、更新與創新方案,建立起項目化、規范化、協同化的實踐育人模式,助力青年創新創造。
此外,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種子與設施農業工程學院團總支舉行“青年夢·迎挑戰”創新創業作品競賽暨“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成果展示,通過交流學習進行深加工,完善項目數據、設計、開發等,為后續賽事做準備。

下一步,團委將努力延續實踐育人工作的良好勢頭,建好用好“三下鄉”“返家鄉”、社區實踐等實踐育人機制,主動拓展領域、扎實培養隊伍,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科學構建長效機制,引導團員青年在體察國情、服務社會中強健精神素養、磨煉奮斗精神,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文:張亞萍 編輯:郭然 編審:張增森)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