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民,濰坊學院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教師,副教授,連續10年指導山東省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大賽,榮獲一等獎8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7項。從教三十余年來,馮一民將自己的熱情揮灑于三尺講臺,用心講好每堂課已成為習慣,他始終用無聲的行動溫暖每一個化院學子,給師范生樹立起了一面榜樣的旗幟。

馮一民老師與師范專業學生討論教學設計方案
師之匠心 常伴春秋冬夏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老師,他們不僅能在學業上給我們點撥,更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做人的道理,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他們用愛心澆灌成長,用知識托舉希望。
馮一民就是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生,不僅教會他們知識,更關心學生人格的培養。每次開課前,馮老師都要盡快完成兩件事,一是記住每名學生的名字和樣子,二是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個性特征。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歷都會造就其獨特的性格,了解學生的個性有助于與學生更好地交流,給予其恰當的幫助。所以在對待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時,馮老師會盡可能地規避一些無意的傷害,并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干預。馮老師總說:“育人先育心,心態好才有積極向上和奮發有為的力量。”改變一個人,要從其思想入手。只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行穩致遠。
對于學生的困境,馮一民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7年的師范專業從業技能大賽增加了書寫比賽的環節,同學們都一致地準備了中性筆,卻不知道比賽要求用鋼筆。一時間,同學們都慌了神。馮老師得知后馬上步行去了一個距離相對較遠的專賣店為每個同學買了最好的鋼筆。比賽結束后,馮老師也并沒有再提及鋼筆的事,而是將其當作紀念品贈予每個同學,這讓參賽的同學感動良久。
2021年,在支教地實習的4名同學因路途遙遠、路費較多等原因,對參加師范技能大賽產生了畏難情緒,陷入了是否參加比賽的兩難境地。馮老師了解到學生心中的顧慮,便主動給學生發了微信紅包,告訴他們不要有后顧之憂。這些事情馮老師從不記在心上,解決學生的困難就像是他的責任一般,他總是盡全力給學生以最大的幫助。
對于學生出現的不正確行為,馮老師也會及時糾正、指點迷津。有的同學存在浪費的習慣,生活中也不懂何為節約。看到花錢大手大腳的學生,馮老師感到十分心痛,但又回過頭一想,覺得他們也只是一些沒有長大的孩子,特別是一些從小衣食無憂的獨生子女,養成“物力維艱”的觀念更需要一個感受和體會的過程。從那以后,馮老師在陪學生比賽的過程中,總要聊一聊“節儉”的題外話,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悟節約的意義。
崇德向善的成長之路或許盤旋曲折,因有老師的教誨與指引,才讓我們在心中逐漸樹立起了正確的價值觀念。正所謂:“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初心未改 擔當教育使命
“移動圖書館”是馮一民老師的又一創新之舉。2019年春,師范專業學生進行支教實習,馮老師和他的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了臨朐縣南部山區。山村小學建設良好,但這里的孩子語文成績卻始終不佳。在一番調查研究后,馮老師發現由于圖書匱乏,孩子們缺乏一定的讀書量。一開始,馮老師和他的課代表朱茵決定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但奈何很多學生是與爺爺奶奶一起居住,網絡資源并不十分便利。如何獲得圖書?馮老師就想到了學校的圖書館。于是他便產生了“行李箱圖書館”的想法。
從三五本到幾十本,每個周五從支教地的村小趕回學校時,馮老師總會拿著確定好的書目名單把想借閱的圖書從學校圖書館借出,而且要避免重復,然后再裝進行李箱,周日下午運回支教小學。每周一次,風雨無阻。一個學期下來,他們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到村小的圖書就有780多本,這七百多本書就像一個流動的圖書館,讓這里的孩子第一次步入了文學的海洋。
運送書不易,堅持更是難能可貴。在一次運送圖書的途中,因為大雨傾盆,路又泥濘難走,馮老師為了保護好圖書,到學校時全身滿是泥水。其中的艱辛讓馮老師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一看到孩子們拿到書時高興的樣子,馮老師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正因如此,支教地村小學的孩子們有了屬于自己的“行李箱圖書館”。
直到現在,馮老師依然和支教地村小學的孩子保持聯系,每次收到他們的來信,他都有一種欣慰之情。對馮老師而言,盡其所能地幫助學生,看到學生有所收獲,得到成長便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課余之外,馮老師還致力于公益事業。從2016年開始,他便無償為濰坊螢火蟲公益組織和“山楂樹”公益項目培養師資。他還積極參加西部支教公益活動,連續10年為貴州遵義地區和四川大涼山地區的中小學生和青年教師開展免費的公益培訓,累計完成超1200課時的義工服務,在對西部學校的師生的幫扶中揮灑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對馮老師而言,投身公益事業能讓他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一個人的光熱照亮更廣闊的天地。
點點滴滴 鑄造無悔師魂
長期的教學科研工作讓馮老師的身體有些吃不消。2021年11月17日,馮老師因為前幾天晚上熬夜寫材料,凌晨四點才休息了一會兒,早晨又給行動不便的母親做好早飯,等一切結束后便又匆匆驅車趕到學校。撐著疲憊的身體,馮老師講完了課,強烈的眩暈感讓他決定前往醫院接受檢查,但還未走到醫院便暈倒在地,再次醒來時,馮老師已經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
正因為馮老師對工作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才會取得一個又一個閃亮的教學成果。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的馮一民老師曾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訪問,是中國化學學會會員,兼任山東省教育學會化學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擔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六輪)濰坊試驗區學術顧問,國培計劃特聘講師,主編“九五”計劃山東省化學教學論統編教材。這些豐富的工作經歷使得馮老師在專業上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回到三尺講臺上,馮老師早已將這些榮譽忘卻。他始終保持那份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初心,每一堂課之前他都會認真地備課,傳道授業,不遺余力地付出。馮老師也曾連續8年指導山東省師范類大學生從業技能大賽,為師范專業認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支撐,并且馮老師所講授的化學教學設計課程為師范專業學生從業技能的有效提升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馮一民老師而言,干好每一項工作就是對人生最大的負責。
作為一名化學老師,自然少不了和實驗室打交道。馮老師所在的實驗室沒有專職實驗員助力實驗教學工作,每次實驗課從課程設計、材料準備到儀器物品分發、過程指導和教學資料的收集等都是他一人獨立完成。馮老師從不抱怨,他總能把這些繁瑣的工作處理得井井有條,給學生以好的導向。
在專業上,馮老師有著過硬的知識功底;在工作中,馮老師認真負責,事無巨細;在生活中,馮老師亦是陽光溫暖,和藹可親。馮一民老師真正踐行了以德立身、以行引路,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的人生追求。

馮一民老師準備課堂演示實驗
(學生記者:張佳涵 編輯:郭然 編審:張增森)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