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menuitem id="7fz2u"></menuitem>
        <samp id="7fz2u"><ins id="7fz2u"><ruby id="7fz2u"></ruby></ins></samp>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progress id="7fz2u"><bdo id="7fz2u"></bdo></progress>
        <tbody id="7fz2u"></tbody>
      1. menu
        close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結碩果

        發布時間:2022-10-13

        本網訊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踐行“三個走在前”任務要求,在省、市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省市共建,學校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尤其是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更是碩果累累。

        濰坊學院第五屆博士“鳶都行”活動的與會人員到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參觀


        突出政策導向完善引才機制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事業興衰,關鍵在人才。濰坊學院制定出臺《濰坊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暫行辦法》,積極落實濰坊市人才引進政策,提高引進人才福利待遇,規范引進工作流程,構建長聘短聘相結合、協議工資年薪制可選擇的靈活人才引進和聘用機制,以學科、專業和團隊建設為“靶向”,把學科專業領軍人物和帶頭人、緊缺專業博士師資的引進放在突出位置,對學科專業建設急需的人才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待遇上不封頂”的人才政策,符合條件人員直接納入“濰院學者”人才工程管理。

        學校明確全年博士引進剛性任務,將人才引進計劃完成情況納入中層單位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體系,召開專題人才引進工作推進會,加大力度督查引進任務落實完成情況;成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專班,主動發現、挖掘并對接學校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領軍人才、學科專業帶頭人人選,對不具備全職引進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應用技能型人才,采取柔性引進方式進行聘用。

        2022年人才共享交流會現場


        健全體制機制  強化培育培養

        為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出臺《濰坊學院“濰院學者”人才工程實施辦法》《濰坊學院“青創團隊”培育計劃實施辦法》,拓展重點支持范圍,豐富人才支持層次,破除“唯論文”“唯帽子”等頑瘴痼疾,對人才進行綜合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突出質量導向和應用導向,重點評價發展潛力、學術貢獻、社會貢獻、支撐人才培養效果等。逐步形成以“濰院學者”人才工程為帶動、以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為依托、以打造成長型人才梯隊為目標的人才立體培養體系,以帶動高水平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國家級省級教學科技創新平臺和優勢學科建設,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優勢人才群和學科專業群,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作用發揮的良好氛圍,力爭造就一批學術水平高、學科組織能力強的學科帶頭人。

        目前,學校現有國家級等各類人才稱號40人次,博士470余人、高級職稱730余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35人。有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市級科研創新平臺34個、校級研究院所62個。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完善、人才創新團隊不斷涌現,人才服務效能整體提升。

        改革評價方式  搭建成長平臺

        學校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新修訂《濰坊學院專業技術空缺崗位競聘評價辦法(試行)》,完善崗位設置方案,構筑分類評價體系,堅持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切實落實“破五唯”要求。針對不同崗位不同系列要求,制定申報條件和評價指標。在學科分類基礎上,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三種崗位類型,分別制定評價標準,進一步引導專業技術人員多元化發展;嚴格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和師德表現要求;評價時注重教學業績和成果應用,注重代表性成果評價,優化校外同行專家評審環節。

        同時,建立“常規競聘”“直聘”“校長提名”三種空崗競聘方式,并設立“空崗競聘綠色通道”,面向擬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探索更加靈活的競聘評價方式,積極構建以成果質量和教書育人實績為導向的評價標準,鼓勵各方面人才冒尖,為支撐學校內涵式發展培養中堅力量。 

        強化實踐鍛煉  推進產教融合

        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水平應用型師資隊伍,學校出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試行)》,編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案,以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理論學習、實踐鍛煉與社會服務并重的原則,加強規范管理,建立長效機制。

        目前,學校正在建設千名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職教師資源庫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資源庫,選聘一批不少于500名的企事業單位高管或高級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形成較穩定的“雙師型”兼職教師隊伍。學校整合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建成“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19個,形成教師職前培訓、入職教育、在職研修、雙師素質提升等一體化“雙師型”教師培養與使用機制,為建設優勢特色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校企合作  人才共引共享

        為加強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健全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共享機制,積極探索校企共享人才“雙聘”“互聘”方式,建立校地高層次人才雙向交流渠道。學校與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和天瑞重工有限公司開展全面合作,共建集產業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學科建設、專業互融于一體的濰柴產業學院、歌爾產業學院和天瑞磁懸浮產業學院,選聘10余名企業優秀技術人才作為產業學院兼職教師,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制定、教材編寫、實踐教學和實習指導等工作,并從企業、科研院所等選聘13名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擔任產業教授,有力提升校地校企融合發展水平。

        學校建立校地企三方人才供求信息通道,構建校地校企聯合招才引智機制,重點引進雙方急需的兼具研發和創業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打造高端人才來濰“綠色通道”,打破高校與企事業單位間的人才“邊界”。共享人才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考察評議,聘至學校科技開發與推廣型崗位,與學校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派往企業工作。

        目前,共享合作已逐步拓展至濰城、濱海、安丘等縣市區,成功與企業共享引進博士5名。其中,學校聯合濰坊潤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引進的孟楠博士,完成了年產近3500噸/年產品基礎工藝設計任務,入選鳶都學者產業領軍人才。學校聯合濰坊先進光電芯片研究院引進的羅亞非博士,創辦魯歐制造(山東)高端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學校人才資源組建10人研發團隊,完成了功率半導體測試設備第一代產品核心功能研發,該光電芯片測試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政府投資1500萬。

        積極服務地方   實現校城融合

        學校堅持以服務地方為己任,主動對接地方需求,扎實開展服務濰坊行動計劃,強力激發專業技術人員科技創新活力和干事創業熱情,深入推動“就職濰院、創業濰坊”理念,先后出臺《濰坊學院“高端人才服務企業”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濰坊學院教職工校外兼職、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發揮學校人才、科研優勢,圍繞企業實際需求,精準實現學校與濰坊市的人才對接,推動建立產學研協同長效機制,促進研發成果轉化,充分實現校地共建共贏和融合創新。截至目前,選派120余名博士和專業技術人員,與企事業單位對接項目、掛職鍛煉,參與和協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出資100萬元用于以上人員的交通生活補貼。同時,充分發揮學校人才聚集優勢及科研平臺作用,圍繞濰坊市高端制造裝備、海水養殖、光電信息、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重點產業,以共享人才為核心、校內現有師資為基礎組建人才團隊,建設了17個市級科研創新平臺,組建了15支高水平應用研發團隊,助推企業完善研發機制、建立研發平臺,真正做到“立足濰坊、扎根濰坊、服務濰坊”,在融入城市、服務地方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學校將以省市共建為契機,進一步出實招、破瓶頸、補短板、抓落實,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以“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干勁,努力讓每一位人才干事有平臺、上升有通道、發展有空間、服務有保障,讓校園成為人才成長的沃土,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文:張付功 李璐璐    編輯:郭然    編審:張增森)


        關注我們

        • 微信公眾號

        • 濰院小程序

        阿娇13分钟无删减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