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濰城,面對突如其來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教師教育學院教師們勇挑重擔,義無反顧地深入抗疫一線,與學生同吃同住,開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住校抗疫,用愛心和責任為校園筑起一道“抗疫長城”,保障了師生健康安全。
四月上旬,疫情形勢趨于穩定,防控進入“圍剿清零”的攻堅階段,仍有部分學生處于健康觀察期。為更好地服務保障健康觀察學生,提振師生抗疫決心,教師教育學院成立5人志愿服務保障組入住健康觀察中心,黨總支書記馬繼武親自帶隊,成員有副院長倪烈宗,學工辦主任沈杰以及邵啟鼎、翟超兩名輔導員。他們繼續奮戰在抗疫一線,為校園安定、師生健康站好崗。
志愿報名:一半是責任,一半是感動
每一位隊員都身兼數職:爸爸,丈夫,兒子…已經連續住校抗疫一個月的他們,當然對家人無比思念,尤其是沈杰主任的孩子正面臨中考,邵啟鼎老師的孩子只有9個月大。但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他們最重要的角色是黨員,是教師!當組織考慮志愿服務隊人選時,大家主動放棄了輪替休息與家人見面的機會,選擇了挺身而出,舍小家、顧大家,用實際行動服務保障學生健康安全。
談到為什么選擇志愿服務,沈杰主任說:“馬書記和倪院長親自帶隊,師生們都十分感動,也大受鼓舞,我們是學生工作的排頭兵,參加志愿服務責無旁貸。”翟超老師放棄了輪替休息回家和家人慶祝自己30歲生日的機會,他說:“校園里的學生已經可以正常活動,仍處于健康觀察期的同學心里肯定很著急,我曾經住在這里,熟悉里面的環境,也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所以我最應該留下。”進駐健康觀察中心的那天,老師們都帶著電腦,因為在忙碌的志愿服務之余,他們還要繼續承擔原來的本職工作。
志愿工作:一邊在流汗,一邊在堅持
志愿服務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健康觀察期學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但具體工作卻千頭萬緒:每天給住在四樓五樓的學生運送一日三餐、肩扛桶裝水、傾倒生活和醫療垃圾、打掃全樓的環境衛生、做好日常消殺、做好學生健康監測、滿足學生的各種日常需求,及時為出入人員辦理手續。由于要長時間、近距離與健康觀察人員接觸,志愿者要跟醫務工作者一樣做好全身防護。隔離衣、防護服、面罩、兩層手套、N95口罩一樣都不能落下。為了節約防疫物資,防護服里的老師們常常是好幾個小時不能上廁所,不喝一口水,口罩的內側被水汽濡濕,嘴皮卻有些許干裂。
早春的濰坊,氣溫有時達到三十多攝氏度。談及工作中的感受,邵啟鼎老師這樣描述:“最難熬的是配送午餐階段,氣溫接近三十度,而起初住校時大家帶的都是冬天的衣物,在層層防護服的包裹下,汗如雨下,內層的衣服很快濕透,最難受的是汗水直往眼睛里流,下意識去擦,手套就碰到了防護面罩,汗沒有擦去視野卻變模糊了。這次志愿服務真正體會到了醫務工作者們工作的辛苦。”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們依舊及時滿足學生需求,讓不能出房間的同學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
志愿感受:是愛心守護,也是言傳身教
抗擊疫情沖鋒在前,志愿服務奮勇爭先,就是教師教育學院輔導員的真實寫照。學院領導老師親自提供服務保障,是一次溫暖的愛心傳遞,讓仍然處在健康觀察期的同學感動滿滿。教師教育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在畢業后也要走向教師崗位,這次經歷會讓同學們更加明白教師的責任,真正將疫情之“危”變為育人之“機”,讓他們感受到共克時艱下的“潤物無聲”。
談到身處健康觀察期的感受,王同學說:“說實話,起初我還因為要繼續健康觀察而有怨言,不明白既然多次核酸結果沒問題,身體也非常健康,為什么還要觀察。但是老師們為我們安排好了一切,有什么需求都盡量滿足,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每天還要多次通過電話詢問我們的體溫情況,在老師們的悉心照顧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并沒有因為被隔離在小房間里不能外出而受影響。老師說,抗擊疫情的成功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是一場雙向奔赴,每個人都應該是這場戰“疫”的參與者,所以我們決定好好配合。”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防疫工作的全面勝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實實在在需要每位師生深耕細作、腳踏實地做好每項工作。在這個非常時期,學生的健康安全,是老師們的最大牽掛,教師教育學院志愿服務隊愿意勠力同心,繼續堅守,直到安全無“疫”,校園恢復往日的繁華。

搬運物資

餐飲配送

提水

服務學生
(文:趙彥彬 編輯:郭然 編審:張增森)
_Weiyuan news
2024-07-07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8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