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春雨貴如油,昨天整整一天的雨卻下得任性、酣暢,真希望這場春雨能盡快把疫情陰霾沖刷干凈。住校的第13天,計算機工程學院的老師們始終如一地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家在身后,更在眼前……
釘子般的堅守
如果評選我院了解各類事務的“最強大腦”,綜合辦姜全輝主任乃無出其右者。不管六點七點,姜老師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查看校內通知和他所在的十數個釘釘群消息。教學的、科研的、日常的、防控的……都在他那里做第一輪的“分解處理”和最后一輪的“匯總集結”;流程、數據、進度、過往情況……不管誰問及,他總能準確而詳細的耐心說明。5510是熱線,“姜老師在嗎”是“最常用語”,他釘子般的堅守,讓所有人都安心。

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如果說有點放松的間隙,可能是姜老師收看晚七點的《新聞聯播》和對自己毫不放松的自律長跑。
甘當勤務兵
如果吃飯時間,你在路上看到一個手提10人份工作餐,大步快走奔向7號教學樓的人,那一定是我院綜合辦王仁林老師。為了保障其他老師安心工作,很多“跑腿”的大事小情,王老師都沖鋒在前:為了給安順校區師生準備工作餐,王老師主動請纓,凌晨四點就去幫廚;輔導員為了工作需要幾次“挪窩”,王老師開車運送行李十幾次;為了不耽誤老師們功夫,每頓盒飯王老師都貼心地給大家分好,還不知從哪里鼓搗來個保溫箱,好讓忙完工作的老師吃口熱乎飯。

教務工作十分繁雜,王老師把這份主業忙得井井有條,每日上課詳表、每周上課詳表、缺課情況日報表、外出實習統計表……各式各樣的教務表格在王老師手里都異常“聽話”,準確無誤地反映著全院的教學狀態。
給孩子們立個好榜樣
聯系肖甲波老師的時候,他還在2號公寓的居家健康管理區進行24小時值守。今天中午有些忙碌,解除觀測的學生和需要新來入住的學生有點多,分發午餐、人員疏導、登記備案、說明注意事項、回答學生問題,各種事務讓他們3個老師有些應接不暇。“難點在24小時隨時待命,有的學生半夜入住,不但要妥善接待,更要做好精神安撫和生活保障”,肖老師說。

見到肖老師的時候,他正在和所帶的2019級各班班長通電話,詳細安排下午核酸抽檢和周末支部活動的事情,千叮嚀萬囑咐的樣子和他的粗獷外表很不協調。“當然想家,雖說結束這里的值守后,按規定需要居家隔離,但放心不下的是我這些大三的孩子們。”提起學生,肖老師仍舊眉頭緊鎖。“雙胞胎兒子也是我的牽掛,但我在崗位上努力工作,才能給他們樹立個好的榜樣。知道我忙,他們說是小小男子漢,給媽媽撐起一片天,而且還很嘚瑟地和同學分享了我穿防護服全副武裝的樣子。”說到這里,肖老師的眉頭舒展開了。
小陳陳的手記
在釘釘上給陳燕玲老師留言,想讓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寫點什么,中午12點26分她分享給我一篇手記,特作摘錄:自封校到現在已近兩周,有諸多感想卻不知該從何說起:不知道應該從一坐就是一天的日子說起,還是從一站就是一天的日子說起;不知道應該從熬夜緊急收集學生信息說起,還是從每天一個新表格一天更新一次數據說起;不知道應該從每一個感覺挺不下去的半夜12點說起,還是從每一個感覺起不來的清晨6點半說起;不知道應該從第一次隱忍抹淚說起,還是從與家人視頻時笑著說學校伙食好都吃胖了說起。每一天感覺都過得很快,每一天感覺又過得很慢。總有些時候,需要我們攥緊拳頭,需要我們迎難而上,需要我們抵肩并手,去成為一星燎原的火,去成為一方筑城的磚。人隨春好,希望就在前方,這個春天,注定不平凡。
哦,今天是她新婚的第195天。

唯有一事讓我淚崩
徐麗麗老師是從這學期初接手的2018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外包)專業76名學生的,畢業設計、就業、評優,太多工作在她還沒有熟悉學生的情況下,已經一股腦地擺在面前。“這段時間的核酸檢測和進宿舍,反而給我提供了快速熟悉學生的機會。”為了更詳細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她用釘釘問卷來摸清學生的四級成績、平均學分績點、重修課程、有無其他畢業障礙、就業意向等學情和信息,有的放矢地進行工作。她說:“對于大四的孩子,四年里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與疫情相伴,面對驟緊的形勢,他們按照學校疫情防控要求,從容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去宿舍看望他們的時候,有的剛打球歸來,有的在室內瑜伽,有的在忙畢業設計,有的在準備事業編考試……都是青春和奮斗的樣子,真美!”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徐老師很掛念一雙兒女,“趕著離家的那晚,暖暖(女兒小名)問我:媽媽是出去給我去買棒棒糖嗎?”話沒說完,徐老師哽咽地轉過了身子……
多可愛的寶貝,等媽媽回家,一定給表現棒棒的你帶好多棒棒糖!
父親的叮囑
在主校區,我們忙碌之余可以在校園里走走,可以和同事們面對面聊聊工作生活,但對封閉在弘德書院一隅的張瀟老師來說,卻是她最大的羨慕。“我的學生全部在弘德,我必須在這里陪著他們。和學生一起生活,發現了他們更豐富的不同側面。”在弘德,宿舍就是辦公室,床鋪就是辦公桌。因為弘德地方小學生多,每次核酸檢測,維持秩序和組織隊伍是很大挑戰,為了確保全員完成且信息填寫正確,張老師總是提前到場,最后離開。因為入住輔導員少,看護好其他學院的大一新生也是她工作的一項常規內容。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父親,他出院那天正是我開學返校的日子。因為開學之初比較忙,沒有時間回家探望,再后來因為疫情,就一直沒有回家。”張老師說,“每天盡可能抽一點時間和他視頻,問問他身體恢復情況,提醒他要按時吃藥,開導要放松心態,但父親的碎碎念總比我多:囑咐我要照顧好自己,不要想家,要努力工作,不能給老張家丟臉。”
張老師最后說,等解封后回到主校,第一件事就是逛逛校園,暢快感受滿園的春意,去看看櫻花東路那一樹樹繁花。
家在身后更在眼前
最初,在一群學生中要找到劉見學老師有些費勁,去年9月碩士畢業剛到學校的他,在外形上和學生們沒有什么區別。因為學院實際,上學期他帶大一,這學期改帶大四;又從學著理順日常工作,到學著應對封校防控。工作上的跳躍感和強節奏,沒有讓這個青年退縮,反而在應對紛繁的工作中慢慢學著總結一些方式方法。在風雨球場的出口,劉老師身邊圍了一堆學生,他在校準抽檢名單的同時,還要回答著學生們的各種問題:有關于考研復試需要手機支架的,他告訴學生直接去學院安排的線上面試教室即可;有關于腸胃不適的,他告訴學生今天傍晚送胃藥去他們宿舍;還有一個要匆匆溜走的學生被他一把拉住,提醒再抽煙就要他好看……

“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2019年底,在省學聯抽調幫助學代會工作的那段日子,也是有老師這樣帶著,有同伴這樣幫著比著。”
比大四學生大不了幾歲的他,是輔導員也是朋友。來自臨沂的他,是家中獨子,“累的時候,也想家想爸媽,但家在身后,更在眼前,如今的朝夕相處,讓我更喜歡這份工作,同事和學生就是我的家人。”
(文:張曉靜 編輯:張丹琳 編審:張增森)
_Weiyuan news
2024-07-07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8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