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墻,是嚴防死守的決心
3月15日上午,校園封閉管理幾小時后,王旭升副校長到他所聯系的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與院領導班子成員進行座談交流,關心了解駐校老師的生活,強調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學校會議精神,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環節,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期間他多次聽取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工作匯報,調度防控工作。“我們要嚴防死守,從文史學院做起,共同構筑銅墻鐵壁,杜絕社會疫情進校園”,這是在文史學院每天的例行疫情防控會議上,學院黨總支書記李學軍經常重復的一句話。幾天來,學院召開了9、10號公寓學生代表座談會,了解學生關切,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服從特殊時期的學校管理。班子成員和輔導員多次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交流思想,檢查網課上課情況。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對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進行了培訓動員,組建了師生黨員志愿服務隊,形成戰“疫”合力。輔導員每周召開至少一次線上班會,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通過每日例會,學院駐校人員制定學習了《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突發新冠肺炎應急處置預案》《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落實學校疫情防控21條措施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新冠疫情防控輔導員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文史學院疫情防控每日任務檢視表》,任務明晰到人,過程跟蹤到人,結果落實到人,考核細化到人。特殊時期,文史學院實施無縫隙精細化管理,確保為每一個學生撐起一堵“安全墻”。
一座橋,是堅守陣地的責任心
“王老師,咱們這個同學在外居家健康管理,我看她上課狀態不是很好,作業拖拉,給她發信息也沒有回,麻煩您跟進一下吧”。直播課后,輔導員老師已經不止一次收到任課老師的短信。線上教學更考驗著教師的責任心。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已于3月15日向全體老師發出一次提醒、3月16日發出一封《致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全體教師的信》,及時傳達學校防控要求,引導全體教師堅守師者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努力提高線上教學的質量,更加用心用力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訴求。學院還組建了聽課督導組,將于近期開展線上的督導聽課。“每次上課前,老師們都先平復一下我們的焦慮情緒,也會很用心的設置一些有趣的互動環節來提高我們的注意力,課件內容的充分和精美,足以讓我們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2021級漢語言文學1班卜一諾同學感慨地說。老師們精心備課,恪盡職守,盡可能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通過每一次的直播,構筑起師生交流、教師與輔導員交流的一座責任之橋。
一床被,是舍小為大的公心
3月14日23時,是濰坊學院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的歷史時刻,為了確保師生安全,學校對校園實施了封閉管理。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辦有關人員及全體輔導員全部按時到崗到位。他們有的有親人在病榻上,有的有學齡前的孩童,有的新婚不久,有的身體孱弱。但在學校決定面前,她們義無反顧,放下家庭責任,一心奔赴崗位。李學軍說,面對兇險的疫情,與學生在一起既是責任也是良心,更是穩定器,絕不能找借口,絕不能當逃兵,要做讓學校黨委放心的優秀哨兵。作為學生工作負責人,李曉靜當晚從醫院趕到學校,匆忙間只帶了一床被子的她,半睡半醒的度過了一夜。幾乎每天晚上凌晨十二點之后,輔導員們都能收到她陸續下發的工作信息。副院長趙紅衛克服愛人同上一線的困難,不顧牙牙學語的嬰孩以及在家上網課的大寶,第一時間堅守崗位。輔導員于國老師的父親重病住院,但他毅然支持于老師先顧大家。老師們用一顆舍小為大的公心詮釋使命擔當。
一群人,是戰疫有我的愛心
“7天,宿舍5個人,105頓飯,全部都是志愿者同學幫我們帶的,課后弘德書院的餐廳人非常多,等他們買好飯到宿舍,她們自己的飯都已經涼透,但卻依然把熱乎的給我們,每次帶飯前,她們會不厭其煩的等我們猶豫很久,我特別想跟她們說:有你們,真安心!”這是在宿舍居家隔離的同學所寫的暖心故事。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學校招募疫情防控黨員志愿者,接到通知后,學院15位黨員教師第一時間請戰,投入到學校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中,60余名青年學生黨員和百余名學生干部主動請纓,擔起了青年抗戰前線主力軍的責任。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師生志愿者隊伍傾力奉獻、全力投入,校園奔波有他們的身影、樓間穿梭有他們的一員,這一群人用真情大愛堅守一方,用實際行動告白時代:“請黨放心,抗疫有我”,共同奉獻著校園疫情聯防聯控的“文史力量”。

(文:李昱昊 編輯:馬楠 王珍 編審:張增森)
_Weiyuan news
2024-07-07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30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9
2024-07-28
微信公眾號
濰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權所有:濰坊學院 魯公網安備 37079402000792號 魯ICP備050023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