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menuitem id="7fz2u"></menuitem>
        <samp id="7fz2u"><ins id="7fz2u"><ruby id="7fz2u"></ruby></ins></samp>
        <progress id="7fz2u"></progress>
        <progress id="7fz2u"><bdo id="7fz2u"></bdo></progress>
        <tbody id="7fz2u"></tbody>
      1. menu
        clos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濰院要聞

        牛鐘順談第七專題大討論:構建和諧校園是促進學校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發布時間:2010-12-02

        構建和諧校園是促進學校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牛鐘順在北海學院、建工學院參加大討論時的發言摘要

         

           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七個專題,是大討論中壓軸的,是給大討論劃圓滿句號的。學校黨委辛書記在專題輔導報告會上,已就如好開展好這個專題的討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此我們要認真地領會和貫徹。聽了老師們的發言,感到很受啟發。借此機會,我再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和諧校園建設是微觀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建設。我們提出構建和諧校園這個命題,來源于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個《決定》將其正式列為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到了十六屆六中全會,就專門做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 

        我們要構建和諧校園,就必須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相吻合,就必須與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相一致。因為,和諧校園建設其實就是微觀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建設。所以,我們要建設和諧校園,就必須先弄清和諧社會是個什么樣子,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不至于偏離正確的方向。而六中全會的《決定》中對和諧社會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特征,也即九個方面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具體是,到二0二0年,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九個方面,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既然和諧校園建設是微觀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建設,那么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還要明確幾個關系。首先是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過去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現在看來,沒有社會和諧也不是社會主義。其次是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胡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講過,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題中應有之義。再次是和諧社會與小康社會建設的關系。毫無疑問,和諧社會是小康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還有這么幾個原則需要遵循: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其中,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根本特點。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福利不斷提高”的社會。

        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和諧社會絕對不是一團和氣,不是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和諧社會中也是有同有異的,成員之間和各類群體之間,仍然會存在著差異、對立和矛盾。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保持大同小異,求同存異,增同減異,在統一性方面,在包容性方面,以至在調適性方面多下些功夫。

        第二、構建和諧校園是促進學校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要求。對這個問題我們怎么來看待來認識,我覺得有這么幾個方面應該注意。首先,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這個已經反復論述,大家已經比較清楚,可以說是已經不言而喻。其次,我們必須認識到,構建和諧校園是我們大學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即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煥發師生活力和增強學校創新能力的需要,是一切為了學生成長成才也即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再次,和諧校園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實現協調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所以對建設和諧校園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也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我們和諧校園建設的成效,我想也應該大體有幾個標志,有這么幾個方面提出來與大家商榷,可能是掛一漏萬或者是以偏概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功能做到有機結合;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做到協調統一;辦學地位、層次、模式、規模、質量、效益實現良性循環;大學文化建設扎實有效,大學精神基本形成;學校內部各種力量和人際關系友好和諧。這樣學校內部系統中各個部分和各種要素,就會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每個環節就更能體現出以人為本、充滿活力、協調發展的特征。

        第三、在構建和諧校園中要緊密聯系實際做到人人有責。辛書記要求,在這個專題的討論中,一是要切實把握主題,二是緊密聯系實際,三是認真搞好總結。對此我們要注意很好地把握。

        首先是要突出以人為本這個根本特點。要以師生員工的全面發展為本,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真正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良好環境。這個“三育人”概括得很好,包含了方方面面,人員、時間、空間全有了。其中,全方位育人就包含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等等,這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而且本專題的主題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所以我們一定要緊扣主題。

        二是一定要緊密聯系學校的實際,做到人人有責。落實起來要有三個層面:學校層面,學院和部處層面,個體層面,這三個層面任務和要求肯定有所不同,需要大家動腦子認真研究。一定要注意,構建和諧校園要做到人人有責,這件事情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在當前,特別要注意與創先爭優活動、建設學習型組織、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推進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實施“十二五”規劃等緊密結合。工作中,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和學校二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進一步堅持科學實際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定位。全體教職工要在共同的愿景下團結起來,即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這就需要有科學的定位,即定地位、定方位、定品位,找準位置。要著力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機制,培養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全局觀念、創新精神、實際能力和良好修養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強教職工的基本功訓練,要干什么,學什么,懂什么,精什么,扎扎實實打基礎,上水平,創特色。

        三是要認真搞好大討論的總結。擴大后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每位成員要認真撰寫總結,每個單位也要認真搞好總結。對大討論征集到的意見,要按照分工認真梳理研究,做好整改和答復工作。我們的大討論雖然即將告一段落,但其所煥發出來的精神與物質的東西,卻會持續的發酵和起著作用。所以我們要不斷鞏固和深化大討論的應有成果,真正把我們濰坊學院的事情辦好。

        關注我們

        • 微信公眾號

        • 濰院小程序

        阿娇13分钟无删减国产